我曾写过《灯光秀一种文化的符号》,而在大连市24中的《骋怀论坛》上名人接踵而来,大咖们的每一场讲座,都让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高度,接收到高质量的信息。
前几天的北大历史学博士后雷原教授的国学讲座,师生们听的如醉如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早几天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科普讲座,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美丽,尤其是薛教授的求学经历和对科学实验的痴迷深深的感动了24中的每位学子。
本周二,西安交大杰出毕业生,佟景国先生《中国核电发展的战略趋势》的讲座再一次给同学们普及了核及核能利用的知识。他用浅显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同学们呈现几十年来人们对核能的研究、研发、从*用再到民用的艰辛历程。讲座中他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核能开发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佟教授既没有用深奥的数理知识又巧妙地避开了所有可能涉密的话题,关键内容处理的极其巧妙,足以说明佟教授对专业的知识的理解以及处理敏感内容的智慧。尤其是当他讲到目前中国的航天、核电、高铁技术不仅都是中国人自己研究出来的,且都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时,听众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的讲座不得不几次被打断。不是心灵鸡汤,却激发同学们对核事业的热爱。浅显的语言,实实在在的案例告诉了同学们,中国的伟大复兴不是梦而是事实。
在互动环节,有的同学提问到了“小堆”的问题,还有的同学问及了核安全的问题,佟教授直夸24中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与深度,他的评价是在座的同学不愧为最优秀学校的学子。同时他也告诉同学们,未来你们竞争的对象不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而是来自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同龄者,所以你们必须着眼于未来。
《骋怀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67场,每场讲座者都是国内行业内的顶尖专家。用校长的话讲,做《骋怀论坛》的目的不在于一场讲座能让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张大胸襟。也许专家的一句话就能造就一个未来的院士,也许专家的一个故事就激发一群人对真理的不懈探求。24中的《骋怀论坛》就如同24中的学科竞赛一样,不为功利而是为了同学的成长提供平台和做好深厚的铺垫。正如佟教授所言,你融入什么样的“圈子”,你就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24中能为学生提供多大的舞台,24中的学生未来就会有多大的空间。
很可能某些人不理解24中为何打太极拳,或许有的人不认同24中所开设的国学课,更有甚者认为24中的围棋课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所有这些活动还不如刷几道题,高考还能提高几分成绩。但学校认为24中的太极拳、国学、围棋、书法、茶艺、插花,美术,民乐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综合课与国家要求的分学科的必修课同等重要。从短期功利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活动确实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们高考的分数,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所有这些综合课程却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与生命质量,这就是我曾经在一篇博文中所写的《为何24中的学生到了高校后能如鱼得水》的原因。
24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师生人数也不很多。但在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经过24中人不懈的努力,现已经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育人文化,紧而不死,贵而不华,夯实基础,脚踏实地,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时时紧跟时代步伐,崇真尚美,卓而不凡,早已成为滨城学子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地方。但二十四中的每个教师都不忘初心,永远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正如顾明远老先生为24中题词中所写的“学校成功的标志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的成长”。
本文摘自孟繁伟副校长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