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
大连电台新闻频道FM99.1
《教育面对面》对话
大连新东方优能中学个性化总监
金宝来老师
主题:Dr.Finger大脑多元测评
金宝来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实力派教师,现任大连优能中学个性化总监,英语专业八级,讲解深入浅出,操作性极强,讲座公开课过百场,影响学员近万人。
访谈实录大伟:又来到了这个时间,13点02分,您现在所收听到的是FM99.1大连都市广播,这个时候为你直播的是一档全新的教育节目《教育面对面》,大家好,我是大伟。
未来:大家好,我是未来。
大伟:咱们节目直播的这半个小时的时间,也特别欢迎你通过手机
编者按:
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革命遗址遗迹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革命进程的重要历史见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大连地方组织在上级*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
近年来,大连各级*史研究室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在大连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发生地、重大战役的遗址遗迹,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墓地(纪念设施)等能够反映中共各级组织和共产*人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内涵的各种遗迹进行了调查,已经确定革命遗址遗迹多处。
这些红色遗址遗迹,铭刻着中国共产*人和大连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人和大连人民牢记使命、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寄托着城市精神和人文情感,成为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值此建*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为做好全市*史学习教育活动,启动大连市“追寻红色印记”活动,对引导*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导广大*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厚植爱*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为我市的“两先区”建设凝聚正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保尔”吴运铎留给大连的红色记忆
3月16日,记者来到甘井子区海茂村,探访“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在大连战斗过的红色印记,见到了当年吴运铎的勤务员以及多位大连五二三厂的退休老*工。
在吴运铎广场,矗立着吴运铎的雕像,人们在这里享受着宁静的幸福时光。距离广场几百米处,就是大连五二三厂前身建新公司所属两家铁工厂的旧址。
就在这里,吴运铎和战友用生命和青春的热血为那个火红的岁月书写了壮丽的诗篇,为大连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工人致敬吴运铎。(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邵海峰摄)
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轰!”年9月23日中午,大连甘井子一个名叫老虎牙的山洼里,传来一声巨响。巨大的爆炸气浪把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引信厂(宏昌铁工厂)厂长吴运铎抛向空中,甩到了20米外的海滩沙地上。
几小时前,吴运铎和炮弹厂厂长吴屏周一起,把8枚炮弹搬上了车。他们的任务是实验新炮弹。当试到第七颗炮弹时,炮弹没有响,吴运铎和吴屏周同时在炮弹旁蹲下身,这颗炮弹却山崩地裂一样突然爆炸了。
吴屏周当场牺牲,吴医院,一周之内昏迷了无数次。一个多月后,他死里逃生,醒了过来。治疗期间,他阅读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为了伤愈后更好地工作,他努力学会了日文。当他能下地时,便请示领导买来化学药品和仪器,把病房变成实验室,研制成功一种高效炸药。
这段经历,吴运铎后来写到了他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里。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年生于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工人。年参加新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新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抗日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工部副部长,华中*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
吴运铎一生多次负伤,经历过20余次手术,身上遍布多处伤痕,体内留有几十块弹片,腿上的关节长期被石膏绷带固定,已经硬化,走起路来都是直的……但他凭借顽强毅力,始终坚持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为人民工作一天。”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送他到苏联去治疗,他的左眼重见光明。根据自己的成长、战斗经历,吴运铎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后被译成7种文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年10月,中央人民*府*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吴运铎“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他的名字传遍了祖国大地。
吴运铎的珍贵照片。(资料片)
解放后,吴运铎曾任中南兵工局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主持多项兵器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和改善部队装备作出重要贡献。离休后,吴运铎在青少年教育和残疾人帮扶事业上投入大量心血,拖着残弱的身子,到机关、工厂、学校等地作报告上千次,听众多达10万人。
勤务员眼中的吴运铎
在甘井子街道海鸥社区的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曾担任吴运铎勤务员的马登顺老人,老人今年已经88岁了。
年10月26日,马登顺来到宏昌铁工厂时,还不到16岁。年春节后的一天,他得知被组织选为吴运铎厂长的勤务员,心里有些忐忑。“第一次看到吴厂长时,他中高个子,很清瘦,但精神十分饱满,脸上写满了激情。”那时的吴运铎是忍着病痛坚持每天工作,“当时吴运铎的眼睛已经检查出进了弹片,视力受到损害,但他还经常亲自画图,看着让人心疼。”马登顺说。
当了勤务员后,马登顺的职责并不是照顾吴运铎的日常生活,而是负责协调吴运铎和生产一线,每天到吴厂长那里报到,领取当天的任务,然后到各生产车间进行协调。在担任勤务员的一年多时间里,马登顺印象最深的就是吴运铎对工作要求特别高,一是对生产效率的要求高,二是求真务实,下属汇报工作时,数据必须要细致翔实,充分求证,来不得一点马虎,三是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绝不能容忍工厂的炮弹出现质量问题。
吴运铎对马登顺要求也很严格,“他脸上的笑容不多,但他会在工作上创造条件支持你,如果我的工作有了出彩的地方,他会夸赞我说‘小*,挺厉害的嘛。’”
让马登顺难忘的有这样一件事。一天,吴运铎正对敌人投下的一枚哑弹进行切剖,为的是了解炮弹的引信构造,从而改进工厂的产品。“说实话,这个时候是非常危险的,当看到我在旁边时,吴厂长大声对我喊道‘小*,你快点离开!’而他自己面对危险却毫不畏惧,直至将哑弹切剖成功。他是真正做到了把一切献给*啊!”
马登顺老人曾担任过吴运铎勤务员,他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邵海峰摄)
在吴运铎的言传身教下,马登顺迅速成长,全面学习掌握了炮弹的生产流程,并成为一名技术人员,后来他担任过实验室的分析员,还曾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大连五二三厂派去承担设备检修任务的代表,在*罗布泊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成功。
年,马登顺老人离休了,但他继续发挥余热,带领一批年轻人干起了服务公司,帮助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曾经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做过病*检测工作的他,深知防疫工作的重要,于是找到社区,说啥也要捐出1万元钱。社区干部说:“马老,您身体不好,也需要用钱啊!”但马登顺老人再三坚持,最终让社区将这笔钱交给大连红十字会。谁能不说,当年的吴运铎用他的精神感染了16岁的马登顺,在他心中深深种下了对人民的那份爱呢。
老*工的使命与品格
同样在年参加工作的何天清老人,今年已经90岁。“我唯一一次见到吴运铎,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吴运铎已经在赴苏联治疗后离开大连了,但他曾回到工厂几次。有一次,何天清亲耳聆听了吴运铎给工人们作的报告。
见到吴运铎之前,何天清和工友早已熟悉了他的事迹,但见到吴运铎那个瞬间,他还是激动不已。
何天清老人的眼前时常会浮出这样的画面:74年前,吴运铎受命从胶东来大连组建兵工厂,担任大连建新公司所属引信厂(宏昌铁工厂)厂长。年5月,正值大连槐花飘香,荒凉的山沟热闹起来,车辆如梭,工人、技术人员挥汗如雨,一栋栋车间拔地而起……吴运铎与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攻坚克难,奋战生产一线,很快,第一批炮弹就生产出来。
年,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关于吴运铎的纪录片,何天清老人就曾接受采访,讲述了吴运铎留给老一代*工的难忘记忆。
何天清开始做过一线工人、统计员,年担任工会干部,之后又从事过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他说,在大连五二三厂的发展历史上,吴运铎精神成为一代代大连*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50年代,厂里每进一批年轻工,他们的第一课就是五二三厂的厂史,吴运铎用生命写就的《把一切献给*》。
吴运铎为五二三厂全体青年同志题字“继往开来”。(资料片)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多位老*工——
邹积发,77岁。他曾作为大连五二三厂的年轻工人,在年应征入伍,此后又回到大连五二三厂。他在生产线上生产过常规炮弹,曾参与核潜艇相关设备的生产。
韩风行,83岁。他说,作为大连五二三厂一名普通工人,自己的任务就是按图纸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不出一点差错。同时,他严格履行着一名*工的保密义务。
唐世珍,76岁。他是大连五二三厂宣传战线的一名老兵,曾担任过五二三厂的宣传部副部长、*校副校长,为*工生产鼓与呼。退休后,他成为甘井子街道文明宣讲团的一员,向年轻一代传播老*工的精神和满满的正能量……
这些大连的*工,在吴运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工作、生活,他们经历了火热的建设年代,也贡献了美好的青春年华。
他们,是被吴运铎精神感召的一群*工。“把一切献给*”,至今铭刻在他们心中。
今年87岁的鞠远隆老人,也是在火红的岁月里成为一名*工,那时他19岁。老人说,大连老*工传承了吴运铎的红色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吃苦,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从来不会躺在功劳簿上伸手要待遇。
尽管当年的工厂已经不再,但鞠远隆仍然时常和他的老伙伴们来到这里看一看,聊一聊,回首往昔的时光。“无论什么时候,老*工的精神,咱们不能丢!”鞠远隆说。
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在霏霏细雨中,记者和老*工一同来到吴运铎广场,在吴运铎雕像前久久伫立。雕像底座上“继往开来”的题字,满载豪情。
今年70多岁的屈传付也从大连五二三厂退休,现在是甘井子街道的街道委员、社区的*支部书记,还是一位志愿者。年,甘井子街道投资万元重新修建吴运铎广场,他带领15名退休人员组建起“夕阳红清扫队”。他们的任务就是清理广场上的杂物,维护广场的环境卫生。清扫队分为两组,每组8人,每周一、三、五轮流值班。3年多来,他们风雨无阻,默默奉献,成为吴运铎广场的守护者。
屈传付说,现在每年都有一些单位、学校来到广场,开展红色传统教育,在他看来,吴运铎广场已经成为红色精神的一个象征。他希望这样的红色教育活动能够常态化,更希望吴运铎的精神能够深深根植到年轻一代的心中。
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工委书记刘骏灏告诉记者,街道*工委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驻街站所、华能第二热电厂等企业、鉴开中学等中小学学生、社区*员干部群众,都曾多次来到吴运铎广场,向吴运铎雕像敬献花篮,聆听老*工讲故事,共产*员重温入*誓词……街道近年来累计投入余万元,修建并完善了吴运铎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配套建设了平方米的*群志愿者服务站,撰写书籍《永远的兵工厂》,将开展爱*爱国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断挖掘吴运铎精神。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的精神经过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资料片)
年,街道还创新性地推出甘井子街道*建红色地图,推出
大连市残联原理事长、现任辽宁省残联副主席李扬介绍,吴老生前与大连残疾人朋友也曾结下不解之缘。年8月,大连市残疾青年协会成立时,吴老应聘担任了大连市也是全国第一个残青协会的名誉理事长,并亲笔为协会《自强》杂志题写了沿用至今的刊名。年7月,吴老来大连时,还与我市的残疾青年代表见面并进行了近2个小时的座谈。他鼓励大连的残疾青年,没有任何理由悲观失望,应该振作起来,发愤学习,努力工作,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李扬说,吴老身上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敢于牺牲、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的人,特别是广大残疾人朋友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年2月28日,为纪念建*90周年和人民兵器工业诞生8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吴运铎》在大连杀青。影片在连开拍时,得到大连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热心人士的踊跃参与,“用吴运铎精神拍《吴运铎》”,不仅是剧组的口号和行动,也是大连父老乡亲的共同心愿。人们感慨:“为了新中国,吴运铎把自己的智慧、汗水和鲜血奉献给大连这座美丽的城市,他是大连人的骄傲和光荣。”
今年3月12日,全市庆祝建*百年重点文艺项目、大连话剧团最新策划出品话剧《把一切献给*》,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音乐厅举行了排演启动仪式。该剧以吴运铎主要经历为基线,同时将与主人公有着紧密人生联系、精神联系的真实人物提炼和塑造为共产*人的艺术群像,重塑感动和激励每一代人的国家记忆、民族记忆。编剧杨锦峰说:“大连话剧团抓吴运铎这个题材,抓这个项目,是大连的自豪。”导演王晓鹰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吴运铎与保尔有相近的精神信仰,这两个人物能够碰撞出强烈的生命感染力,我们就是想把他们融到一起去。”
在大连,吴运铎带领*工研制生产的炮弹有力支援了解放战争。(资料片)
任时间流逝,时代变迁,吴运铎“把一切献给*”的精神必将在历史长河中光芒闪耀,激励一代又一代*员干部,英勇无畏,大公无私,拼搏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大观新闻
甘井子街道
甘之志文明实践号
编辑:王宁凌隋海涛
制作:解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