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各大城市前三季GDP总量排名公布,前十名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
南京超过天津进入前十,而天津首次退出前十,且成为20多年的历史低点。
-年中国城市GDP的TOP10名单如下,十强城市北方从6个降至年仅剩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而年前三季度经济排名前10强的城市中,仅剩下首都北京这一座北方城市。
再从具体数值上看,一些南方城市的GDP几乎是北方的两倍。
对于现在的北方城市来说,涨不动的除了新房房价外,还有北方城市的GDP。
考虑到中国城市的庞大体量,2倍已是一个很悬殊的差距。这或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南北差距已经到了很严峻时刻。
而在-年各省份(含直辖市)经济十强名单中,北方省份从5个减少至只剩山东、河南两省。而且从年一直位列前三名的山东与江苏的差距在拉大,与浙江的差距则在逐渐缩小。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今东北三省GDP已经不及一个河南省。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GDP总和为3.5万亿,而河南前三季度GDP为3.98万亿,比东北三省还要多出多亿,而40年前东北三省是河南的3倍。
曾经的北方经济强市大连现在位居全国第29位,差点掉出前30强,长春排第32名,沈阳34名,哈尔滨更是掉至全国47名。
再有,未来城市竞争的核心离不开人才,毕业大学生的去留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高校毕业生粘度也就是常住人口的增量大于毕业生数量,从下图中看出深圳、杭州、广州、宁波、长沙、重庆和厦门7个城市是比较高的。
不管是抢人还是留人,高校毕业生们的选择更倾向于南方城市。
此外,提到北方城市,我们想到的绝大多数词语,都带有或多或少的负面。如失速的天津,失落的东北,没有活力的山东,纯靠人多的河南,数据“注水”的山东、天津、吉林、河北、黑龙江……
提到南方城市,我们想到的是——隐性怪兽大魔都,科创高地大深圳,互联网圣地大杭州,风投名城大合肥……
北方城市的房价,也在不断失守。从“房价跌回三年前”的石家庄,失守到“每平米降”的天津,再失守到“套牢碧桂园”的济南……中间还有不时涌现出“房价如葱”的东北三四线城市。今年,还有很多北方城市房价跌回一年前。
而南方城市中,这几年苏州、杭州、南京、成都、深圳轮番上演了房价飞涨、万人抢房、争相打新的火爆行情。今年宁波、合肥、上海、广州、东莞、惠州等地的楼市也异常火爆。
中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传统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北差距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概念。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它存在了太久,甚至持续了上千年。
近代以来,中国东西方的差距似乎更为人所熟知,著名的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分界线,也即胡焕庸线,是东西方分界和差距的象征,中国94%的人口分布在此分界线东侧36%的国土面积上。
由于气候原因,南方更适合居住,降雨量更加充沛,土壤肥沃,更适合种植水稻和种桑养蚕纺织,加上河网密布比北方更适合水运,所以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从北方关中盆地、中原地区、*河中下游转移至南方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地区。
另外,北方长期处于王朝更替和受到游牧民族侵袭,从五胡乱华、两晋南北朝到唐朝安史之乱、北宋南宋更替、元朝入侵,北方*治动荡、兵灾不断。南方则相对*治平稳,较少受战火冲击,经济发展迅速。
*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南方文化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江南各省的进士中榜数量也是明显高于北方省份,所以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为做平衡还设计了“南北榜”。
“自唐以来,江淮之田号为天下最,漕饷皆仰给东南矣。”
唐朝以降,历朝历代都曾试图改变这种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可大势汤汤,无论是优雅的宋朝,强悍的元朝,还是辽阔的明清,皆无力扭转。
南宋末年时的首都临安(今杭州)人口已达到了万人,而同时期西方最发达和繁荣的城市威尼斯,人口最多10万人,只相当于南宋的一个小县城。
南宋时期,岭南珠江流域也快速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兴旺发达。南方已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加上未能控制河西走廊,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已让位于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清朝中期闭关锁国之后,也仍然保留了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南方经济的繁荣发达,是因为内陆经济、农耕经济最重要的水运交通和河流灌溉,这方面南方明显占优。而经济发达也带动了文化的发达。
但是,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到民国的实业救国,北方城市的经济基础更雄厚,实力似乎更强,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北方*治相对稳定。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北方*治相对稳定,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影响较小。
二是铁路运输的影响。洋务运动开始大修铁路,北方平原更适合修铁路,铁路运输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长。
三是殖民统治的影响。沙俄、日本受地利之便,势力范围和殖民统治主要在华北、东北,所以这些地区的城市工业基础、交通运输能力较强,经济实力强过很多南方城市。
四是建国初期工业化的影响。建国初期学习苏联,走工业化道路,临近苏联有地缘优势、有一定工业和交通基础、发现石油储存的北方城市,自然是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较快。
五是教育因素。当时乃至现在重要的大学主要在北方城市,为北方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科技保障。
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城市基本靠着重工业、大项目撑起了经济的大半边天。东三省更是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北方依旧可以通过计划经济的惯性优势和能源优势,以平衡经济活力不及南方的短板。
年,当时北方经济热火朝天。坐拥全国第二大油田的山东,依靠重工业重回GDP第二宝座。山西、陕西依靠煤炭致富则更简单粗暴。
年,中国入世,温州、泉州、东莞、佛山等普通地级市通过外贸实现了屌丝逆袭。东莞也是在这个时期,收获了“世界工厂”的美誉。
从此时开始,十多年时间里,北方城市的经济增长开始逐渐落后于南方城市,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是体制和思想的原因。受大力发展重工业和计划经济影响,北方城市经济主体大多是央企、国企,改革开放相对保守和滞后,大批国企经营不善倒闭,不如以轻工业和民营企业为主的南方城市,思想解放,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改革开放较为迅速,经济活力强,增长迅速。
二是国际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国际贸易更依赖价格低廉的海运、水运,东南沿海城市海运、水运发达。北方城市虽然也有海港,但北方内陆*河、海河等水运不发达,不能有效形成河海联运和整合内地市场。加上重工业为主的国企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以外贸出口方面北方不如南方增长迅速。
三是营商环境落后。由于思想保守和改革开放力度不足,北方的服务意识和营商环境普遍不如南方,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重视力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创新精神和重合同守信用的契约精神也普遍不如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投资不过山海关”到现在仍是一句流行语。
四是内需市场增长缓慢。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在“四万亿”救市投资下,北方经济延续了短暂辉煌,中国所有重要的工业品的产量都高居世界榜首。与德国、日本等工业国不同的是,外贸出口的依赖程度已逐年降低,国内的内需市场依赖度提高。而北方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大批国企倒闭、员工下岗,内需市场未能有效融合,消费力不足。此外,年后,南方较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而北方则转型缓慢,经济增长乏力。
此外,年后,南方较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新产业,而北方则转型缓慢,经济增长乏力。
GDP占比国家重点城市的比重,南北阵营的差距已经超过了东西阵营的差距,形成了新的发展不均衡问题。
投资、出口、消费是驱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遗憾的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北方,在错过出口贸易增长后,又在消费上落于南方。年,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暴跌,进入下行周期。依赖传统资源和重工业的北方经济模式就是从那时开始被重挫。过去10年最重要的经济发展红利是两大技术红利,一是信息技术,二是移动互联网。而这两个红利,主要集中在了南方城市。典型的代表就是深圳和杭州。
目前的科创百强企业中,7成以上的企业都在南方城市。下一个十四五规划的新时代里,技术突破的方向,主要是“新基建”。即5G、城际轨交、特高压、充电桩、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7大领域。
年的8万亿财*大池子中,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达到2-2.45万亿。
根据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全国城际高铁和城际轨交的总投资,每年大约为亿。其中,长三角城际轨交的投资规模,每年接近亿。
而珠三角的城际轨交投资规划,每年将达到亿。
也就是说,全国的轨交投资规模中,一半以上都砸在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都市圈。
在5G行业,目前,全国一共有多家成规模的5G产业链企业。这些企业的城市分布排在前10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广州、深圳、上海、武汉、福州、杭州、苏州、天津和中山。
前十的城市里,有8个都是南方城市。1万亿以上的5G投资规模,8成将倾泻在南方城市的企业里。
在约家成规模的数据中心产业链企业中,以施耐德为代表的硬件设备制造商,以世纪互娱为代表的的基础架构提供商,以华为和阿里为代表的的云计算服务商……基本都分布在南方城市,前十的城市里,南方城市依旧占了8席。
在中央的工作部署中,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的基石,总投资规模,将接近1万亿。目前,全国一共有多家成规模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合肥、广州、杭州、深圳、重庆、天津和贵阳。前十的城市里,南方城市占了8个。
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比如奥比中光、寒武纪、商汤科技、大疆和科大讯飞等,除了北京之外,几乎全在南方城市。
通过上面的简单梳理,我们很容易会发现,每年用于技术突破的2万亿以上投资,主要集中投资在10多个城市,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合肥、苏州、宁波、无锡。
除了首都北京之外,基本都是南方城市。承担中国下一轮技术突破的龙头企业,8成以上都集中在南方。
南北方的经济失衡,不仅是当下失衡,未来会更加失衡。
区域之间的经济失衡和贫富悬殊,一直是顶层高度忧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先富带后富的承诺,还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大国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南北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下,对南北差距的讨论虽然不能简单进行GDP和投资额度的比较,但是这多少也反应出了目前南北方城市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北方经济的发展日渐落后于南方城市,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困局和制度*策等原因。
解决南北方差距既要针对北方短板加快市场化改革,还要从全国均衡发展层面考虑,打破地区行*壁垒、破除要素流动障碍、完善财*转移支付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基于市场规律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增长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北方的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南方则主要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省会等中心城市发展比较好,许多三四线城市城市的经济实力并不强,整体发展的均衡性南方城市是不如北方城市的。但在国际国内*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发展的东西方和南北方均衡发展将越来越必要和迫切。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下,北方城市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战略使命,因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大胆改革创新,迅速转型升级,迎头赶上,再续辉煌。
--END--Copyright作者:杨生编辑:于兹君
申明:本文章观点仅供参考,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发请注明出处。
看更多原创好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