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窑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洋务运动时期,这里也曾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一棵萌芽。
19世纪80年代初,洋务运动到了后期,由发展*事工业转为发展民用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的需求增大,领*人物李鸿章在旅顺修建北洋水师基地的同时,先后8次来到大连地区勘察煤铁资源,李鸿章的确非同一般,他走遍了整个辽南地区,最终在董家沟太山(即骆马山)脚下发现了煤铁矿。
骆马山,即现在小窑湾东侧之太山,海拔.6米,方圆6平方千米。明代金州卫地图上称之为“豹山”,清代开始称之为“骆马山”。现代因其山南筑有烽火台,故名为“台山”,继而以谐音称之为“太山”。年上海《申报》最先披露了清廷要在金州骆马山兴办煤铁的消息:在大连湾之金州南部骆马山发现煤铁矿,离海岸仅二英里;所采矿石已运至上海化验。
《申报》发布了《谨拟开金州骆马山煤铁矿章程十二条》,以上海招商局名义开始在民间进行招股集资。先后召集股本二十余万两。
项目采取“官督商办”模式:即后台是李鸿章,承办的是赫赫有名的洋务派大亨盛宣怀。李鸿章特意给盛京将*和金州副都统都发来指示。清*府特聘请洋矿师来到董家沟的“煤窑村”协办煤铁矿,希望六个月内即能形成生产规模,同时为煤矿定购了锅炉、起重、吸水等项设备机器运来金州。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采矿运动就在这里展开了。
煤矿后来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有了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但是由于煤铁质量、海水倒灌、经费投入等问题而停产,在当时社会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年,重新进行小规模开采,年产能达到吨,直至解放之后,煤矿工人最多时达到余人,年产煤2万吨。年,因资源枯竭而停采闭坑。自此,董家沟地名上有了一个煤窑村。当时,因为这里有煤窑,聚集在这里采矿生活的居民成为“煤窑村”,附近的两个倒U字型海湾被人们称之为“大窑口、小窑口”,后来又改名为“大窑湾、小窑湾”。这就是小窑湾名称的由来。年,煤窑村已经动迁,现在大部分动迁居民迁至卧龙园小区、腾龙社区居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