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辉哥,每天和大家聊聊房产动态。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卖房的人比买房的人还多?有些房子挂了半年都卖不出去,价格一降再降,却依然无人问津。这到底是咋回事?
前两天我跟老朋友小王聊天,他是做房产中介的,已经干了8年了。他跟我抱怨说:"辉哥,现在有些房子真的是卖不动啊,降价40%都没人看,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卖房了。"
这让我想起住建部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年初,全国商品房库存已经突破8亿平方米!这个数字简直吓人。
而且从我接触的客户和朋友来看,大家买房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啥买啥",而是变得越来越挑剔。尤其是95后、00后这些年轻人,他们对房子的要求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未来5年,哪些房子可能会一文不值,咱得提前做好准备。
楼市大变天,三大因素正在重构房产价值先说说为啥楼市会发生这么大变化。
最核心的是供需关系完全变了。以前是"僧多粥少",现在变成了"僧少粥多"。据统计,目前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1平米,几乎每户家庭都拥有1.5套房子。简单说,就是房子太多了,没那么多人需要了。
城镇化进程也在放缓。年时城镇化率年增长还有1.个百分点,到年只有0.6个百分点了。啥意思?就是进城的人越来越少,买房需求自然就下降了。
第二个因素是政策变了。"房住不炒"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写进了国家战略规划的。你看上海和重庆早就开始试点房产税了,估计五年内至少扩大到0个城市。房产税一旦全面铺开,持有成本立马上升,投资客会赶紧抛售多余房产,市场供应量更大了。
最后一点,年轻人的购房逻辑完全变了。根据我们的调查,95后买房首要考虑的是上班通勤时间。超过75%的年轻人表示,每天花2小时以上在路上,哪怕房子再便宜也不考虑。
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不像我们这代人,拼命攒钱买房,还觉得房子越多越好。现在年轻人买房就是为了住,不是为了炒。
远郊房:荒凉小区的悲剧你肯定听说过那些"天价白菜盘"吧?比如在河北某地,有个平的楼盘,总价只要28万,折合下来才块一平米。去年有个新闻,一个老太太花15万买下了一套92平米的房子。这些房子为啥这么便宜?因为都在远郊啊!
我去年去看过一个这样的远郊房。坐在车上,导航显示离市中心48公里。沿途荒凉得很,偶尔看到几栋孤零零的高楼,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到了小区,整栋楼的亮灯率不到10%,感觉压抑极了。小区里连个超市都没有,最近的商场开车要半小时。业主告诉我,小区入住率只有20%左右,物业都快撑不下去了。
这类房子陷入困境,主要有三个硬伤:
首先是产业空心化。比如郑州某新区,规划了10年,结果啥像样的企业都没引进来。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就业机会,人自然不愿意住那儿。
其次是配套荒漠化。很多远郊楼盘开发商当初画大饼:有学校、有医院、有购物中心...结果五年过去了,除了住宅楼,啥都没见着影。
还有一个是人口逆流动。比如哈尔滨某远郊区,年人口流失率高达2%。人越住越少,房子却越建越多,价格能不跌吗?
最可怕的是,远郊房正陷入"降价→抛售→再降价"的死亡螺旋。价格越低,大家越不敢买,觉得这房子肯定有问题。结果就是越来越难卖出去。
有个朋友去年在武汉远郊买了套房子,首付0万,月供多。交房那天,他去看了一眼就回来找我喝闷酒。他说:"辉哥,我感觉亏大了。整个小区就我们这栋楼亮灯,晚上黑漆漆的,老婆都不敢住。"他现在每个月硬着头皮还贷款,房子却一天天贬值,真是进退两难。
海景房:浪漫背后的苦涩现实再说说海景房,曾经多少人的梦想啊!可现实往往很骨感。
山东乳山银滩的海景房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年均价一平,到了年初已经跌到,跌了一半多。你别以为这是个例,海南、秦皇岛、大连的很多海景房也都同样遭遇腰斩。
我有个客户王阿姨,退休前在银行工作,年花了万在威海买了套海景房,搁在那儿基本不住。去年想卖掉,挂了半年都没人问津,最后降到万才勉强卖出去。亏了整整万!
海景房为啥会贬值这么厉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季节性鬼城。夏天人多热闹,冬天冷冷清清几乎没人。威海某海景小区,冬季入住率只有8%!物业费收不上来,服务也跟不上,小区环境越来越差,房子自然越来越不值钱。
其次是维护成本超高。海边风大浪大,墙面容易渗水,金属容易生锈。有业主算过一笔账,海景房的年维护成本是普通住宅的2.倍!买得起,却养不起。
再有就是配套永远跟不上。最搞笑的是海南某文旅盘,销售时宣传"医院就在旁边",结果十年过去了,医院还是张规划图。有业主生病只能靠直升机转运,这谁敢长期住啊?
还有人口老龄化问题。很多买海景房的都是退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往往会搬回主城区,更接近医疗资源和子女。结果就是大家一窝蜂去卖,市场上全是挂牌,根本卖不出去。
我记得去年在秦皇岛,看到一个平米的海景房只挂了25万,折合元一平米。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人买。从资产角度看,这已经完全失去了流动性,基本就是一堆砖头了。
超高层:垂直贫民窟的前兆最后一类就是超高层住宅,尤其是那些0层以上的高楼。
武汉某超高层小区,年开盘价2.2万一平,现在只有1.2万,跌了将近一半,还是没人买。为啥呢?因为这类建筑有几个致命缺陷:
首先是使用成本太高。电梯维护、外墙清洗、排水系统检修...这些费用高得吓人。广州某超高层小区,物业费高达8元/平米,是普通小区的倍!
其次是安全隐患多。电梯故障、消防隐患、强风影响都是大问题。重庆曾经有个超高层发生火灾,消防云梯只能到15层,上面的住户只能在窗口挥舞白毛巾求救。想想就害怕。
最要命的是拆迁难。北京一座28层的住宅楼,估算拆迁成本高达2亿!开发商直言:"拆完要盖50多层才能回本。"也就是说,这种楼一旦老化,几乎不可能拆除重建,只能越来越破旧。
香港不就是前车之鉴吗?全港有1万多幢"老年楼",超高层占了67%,现在基本都成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容所。看看那些楼,破破烂烂的,墙面龟裂,管道漏水,简直就是"垂直贫民窟"。
我去年去香港出差,亲眼看到了那些超高层老楼的惨状,心里就一个念头: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内地城市的未来!
普通人该怎么办?两个建议给你看完上面的分析,可能有人会担心:那我家的房子会不会也变得一文不值啊?
其实不必过于焦虑,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决策。
我给大家两个建议:
第一,如果你在三四线城市有多套房产,建议及时出手,置换成一线城市的优质资产。就像郑州有个业主,卖掉2套市郊房产,换成了广州一套核心区的三居室,租金收益直接翻了两倍。
我自己去年也做了类似操作。卖掉老家的两套房子,在上海郊区买了一套小户型,虽然面积小了点,但位置好,学区优质,租金回报率还高。这波操作下来,感觉资产质量提升了不少。
第二,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房产最好控制在家庭资产的40%以下,其余可以配置一些国债、黄金ETF等防御性资产。
深圳一位客户就是这么做的,0%资金买了超长期国债,0%买了黄金ETF,剩下的40%才是房产。这样即使房价大跌,家庭财富也能保持相对稳定。
最后,我想说,楼市从"普涨时代"进入"淘汰赛"是大趋势,但这不是灾难,而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真正好的房子依然会保值增值,而那些没有价值支撑的房产才会被市场淘汰。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清形势,未雨绸缪,及时调整资产配置,才能在这场变革中保住自己的财富,甚至抓住新的机会。
最好的房子不是最贵的,而是最适合你的!
看完记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