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坚守岗位上保供应、保运转,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力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虽然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每时每刻、每个角落都有与时间赛跑而拼尽全力的人。
守护一方安全
三张地图背后的生死时速
三张地图,代表了疫情中三个不一样的战场,每个战场都上演过生死时速。
在集中救治沈阳中心,小小的一张楼层平面示意图,上面有着极为复杂的标注:划分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通道,相互独立,避免交叉感染。但即便地图再复杂,也有人能把它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在危重隔离区工作的护士长李娜,每天工作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哪怕是半步的差错,也会威胁到生命。谨慎,就是在为生命负责。
每一次惊心动魄,每一次生死时速,每一次与病毒较量,他们都要拼尽全力,只为做到一件事——归零。
在沈阳急救中心,应急转运队队长黄来,为我们展示了一张有着特别意义的地图。地图上标着盘锦到沈阳的一段路,那是他们转运一位重症患者的路线。转运的那一天,他们第一次使用了负压隔离担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争分夺秒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特殊情境,然而对于转运中心来说,与时间竞速的紧迫却是他们的日常。
看到第三张地图,主持人心悦直说“懵圈”,然而这却是一张真实案例的行动轨迹。在沈阳市疾控中心,流行病调查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在大海捞针般地排查里追踪传染源,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追踪新冠病毒的“福尔摩斯”,他们的工作状态充满了紧迫感,不允许发生半点差池和延误,否则就会给整座城市带来危险。
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辽宁企业在行动
年1月24号,大年三十儿,华晨集团接到了一份来自国家工信部的特殊邮件,湖北负压救护车告急!工信部紧急向全国可以生产此类汽车的各大车企发出了订单。华晨接到的订单是30台,27天之后交付。
就在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华晨集团负压救护车生产突击队就组建起来了。第二天就恢复了从生产到售后的所有环节,没有一个岗位空缺。伴着外面的鞭炮声,华晨的生产车间又传出了机器的轰鸣。
2月6号,华晨紧急复工复产的第十天,医院交付使用的那一天,已经下线的首批三台负压救护车紧急发往了抗疫一线。很快,第二批负压救护车经过三天三夜跨越多公里,于2月16号安全抵达了武汉。这是华晨救护车的故事。而在辽宁,像这样争分夺秒生产抗疫物资的企业还有很多。
年刚刚成立的浩宁实业(沈阳)有限公司引进了两条医用口罩生产线。创业者王忠本想在年5月正式投产。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一切,抗疫前线需要的口罩,他们却没有生产手续,无法投产。=
正当王忠发愁的时候,政府得知浩宁口罩具备生产条件,主动找到他们。为了保障抗疫需求,大年初二辽宁省药监局为浩宁口罩开辟了绿色通道,快速审批,仅用了四天时间,就下发了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注册证。
除了浩宁口罩和华晨救护车之外,辽宁的制造企业都在争分夺秒的生产,为抗击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人在囧途
大连小伙的神奇经历
辽宁有一位小伙子名扬武汉、红遍全国了。他的经历,可以被总结成一个词:汉囧。在武汉,他从一开始的茫然,到后来成为一名志愿者,可谓是经历了一番收获与成长。今天,“大连”蒋文强穿着武汉小学生子萌送给他的手绘T恤做客演播室。
几经周折终于回到大连,没想到他又将“囧途”延续到了老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挺值得
湖北人留在辽宁的温暖故事
李作超是湖北仙桃人,在大连兢兢业业的做外卖员已经很多年了。疫情中为了能让无法出门的人尽快吃上热乎饭,他冒着风险疾行送餐。就这样,他竟成了一个跑单王。然而,若不是疫情爆发,这个春节他是要回老家看望想念的妈妈。
如今,树绿了,花也开了,城市按下了播放键。致敬每一位疫情中的快进者,致敬每一位守望春天的无名英雄。
更多精彩,敬请锁定
今晚9:15
《致敬逆行者》第二集
《寂静中的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