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凌水河畔,英才倍出的大工
从来不乏值得学习的榜样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位
保研到大工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
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大工继续深造
延续热爱,奔赴山海
#我的青春在大工#
下面让我们一起
走近这些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学霸”们
听听他们的心声吧~
(排名以姓氏笔画排序排列)
运载学部
马新宇
作为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学子
希望成为钱老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马新宇,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级工程力学(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本科生,现任运载学部级级队长。大学四年中,马新宇同学积极进取,全面发展,三年总加权平均分93.4分,连续三年位列专业第一,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及总共六项单项奖学金,最终以专业及综合素质成绩第一名,推免至大工力学系攻读研究生。
大工的力学系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力学专业,作为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学子,与此同时,大工力学系四年的培养,让我对计算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热爱和并感觉自己适合计算力学方向,而大工力学系,她恰恰拥有全国最为卓越的计算力学团队,这里有亲切的老师,他们都是行业翘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着各项国家重大工程,学习和研究计算力学,这里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平台。今年四月份我有幸与我未来的研究生导师郭旭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让我坚定信心选择留在大工力学系,在这个培育了四年的地方继续深造。
在接下来的大四和研究生阶段,首先打好力学和数学基础,这也是最近导师向我多次强调的,希望自己能先练好内功,才能发现和解决科研中的各种问题。选定方向后,多阅读文献,整理思考,与导师交流讨论,向学长学姐汲取经验,快速融入到课题组和研究生身份当中。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和论文写作水平,有机会多拓展自己的视野。未来对研究方向保持热情,对实验研究结果精益求精,有清晰的科研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式,能够做出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建工学部
田世豪
我是学港海的
自然要留在有海的天地中
田世豪,男,籍贯河南,预备党员,级本科生,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专业第一名的他选择了留在大工继续读研。曾任大连理工大学记者团采编部常务副部长,建设工程学部自强社事务部部长,建水班班导生,建土班班导生,现任土水团支部组织委员,建设工程学部级一级队宣传委员。
想留在大工的理由有很多,有可以用文字书写出来的,这一部分就是讲道理、从理性出发的“理由”;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一部分就得叫做缘由了。国人往往把“重情”放在“讲理”之前,我也是这样。17年与大工结缘,经疫情一别,总向往之。大连有海、有山、有花,有青天白云、有朗月繁星,而大工,则是这座小城的桃花源。我是学港海的,自然要留在有海的天地中。
在大工,是要讲“学在大工”的。“读书做学问”是方法、是途径,不是目的。周总理曾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代不同了,但是作为一名中国青年,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却是一以贯之的。当今时代,是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深造、不断向前!在读研期间,除了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之外,我更加希望能够全面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再学习一到两项体育运动……
化工学院
徐吉
学校这个家
值得我留下继续奋斗
徐吉,化工学院化学工艺专业,化艺班。曾获得校优秀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化工学院“十佳学子”、学部优秀团员、“励志榜样”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获得学习优秀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三学年,总成绩排名专业第一,前三学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除了学习之外,参加过多次社会实践,连续两年作为队长带队母校行,两次实践获得国家级奖项,连续两年参加社区挂职,受到社区工作者好评。在科创方面,参加年大连理工大学“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课模设计竞赛,团队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她参加了年化工设计竞赛,获得辽宁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拔尖计划可以让保研本校的同学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始做实验,一年的打磨时间给了我们更多进步的机会,也更加了解研究方向,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课题组文化,适应大家庭氛围。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可以减轻我们研一时候的学业负担,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学院提供的资源支持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很有好处。另外我喜欢我的导师,遇到喜欢的导师很不容易,导师对我也很好,学校这个家值得我留下继续奋斗。
未来希望能够继续保持本科时的学习热情,学习依旧不能懈怠,同时我将更加勤于思考,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推动我继续前进。投身科研,不轻言放弃,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导师和师兄师姐请教,不荒废我的大学时光。继续践行化育臻善,工于至诚的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大工人!
机械学院
崔家诚
选择大工
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而然
也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信念
崔家诚,机械工程学院测控仪器与技术专业17级本科生,排名专业第一。曾任校团委组织部中心副主任、校自强社社长。共获得国家奖学金、桃李面包奖学金等各类荣誉、奖励六十余项。先后负责两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选择大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而然,也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信念。从大一的懵懂,到大二的迷茫,再到现在的坚定,我随着大工一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学院各位老师的教育陪伴、倾心关怀,同窗伙伴的互相鼓励,共同奋进都给了我无限温暖,也让我始终心怀感恩与热爱。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期间,随着对于学院科研项目和科研条件的了解,我也真正见识到了机械工程学院强劲的科研实力,于是,我最终决定保研至大工机械,留在这个承载着我的成长、热爱与向往的地方。
未来,我将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师兄师姐们一起从事智能检测与智能制造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憧憬着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站在新的人生起点,我希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解决每一个问题开始,用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也深深渴望始终葆有奋斗的激情,与大工、大工机械一同成长,让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用奋斗践行科创报国之志,用热爱谱写青春之歌!
化工学院
程屹
曾在大工起航
便继续从大工出发
程屹,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综合成绩排名第二。曾获国家奖学金、桃李面包校友奖学金(两次)、化工学院十佳学子等荣誉,获评爱华海外交流基金赴澳洲高校交流访问,代表学校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并获得铜牌,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也有幸取得了一些荣誉。对于我个人来说,在大工校园中的日子实为一种难忘的历程。但我深知,自己的成就源于母校的培养。如果没有母校搭建的各种平台、提供的各种机会,我不会有这样的历练与成长。功成当济世,饮水必思源。大工已经给予了我太多太多,我也应当要思考如何感恩母校。因此,我选择报送大工直接攻读博士,决心用自己未来创造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回报母校——曾在大工起航,便继续从大工出发。
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既是现在科技前沿的热点话题,也是我们国家正在部署的重大战略发展方向,需要大量的人投身相关研究,也需要涌现大量的成果与相关转化。可以说,从事该领域的工作,既能助力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也能为治理全球白色污染提供一条有效的策略,实为利国利民的大业。因此,未来在大工的日子,首要任务就是要专心搞好科研工作,对得起母校的信任与栽培。其次就是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承担一些社会工作,起到一名党员的模范作用。为他人服务,为组织分忧。
能动学院
褚晨涛
严肃活泼、求真务实
精益求精、高山流水
褚晨涛,男,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共预备党员,能源与动力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吴仲华班),专业排名第二,保研能源与动力学院工程热物理专业方向贾明教授课题组。现任校团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获“校优秀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团员”等奖项。
严肃活泼,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大工是最文艺的理工院校,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让我的大学生活十分充实。
求真务实,为振兴东北的责任感。做学生干部几年下来,养成了求真务实的态度,也看到了辽宁的难处,希望今后能够为东北振兴贡献一些力量。
精益求精,本硕博直通的便捷化。保研本校最大的优势就是提前和自己的导师交流,提前开始准备科研任务,本硕博都是老师比较重视的培养对象。
高山流水,惜共同奋进的同学情。大学里和很多同学情谊很深,他们有的支教、有的保研、有的考研,大多数都选择留在本校,我希望继续和他们做同学,共同进步。
做科研,去最能为祖国贡献的基层一线。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科技报国,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抓学习,学最能为社会进步的思想高线。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用思想武装头脑,用实践积累经验。
严纪律,守最能来约束自我的规矩红线。不断用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遵守党纪党规,遵守国法国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重实践,做最能够了解实情的调研长线。重视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保持这种持之以恒的长线精神。
青春无极限,正是少年奋斗时!
希望DUTers能够
向几位优秀与努力并存的前辈们学习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
能够有更多优秀学子
一同奔赴下一场与大工的相会
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