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健康大讲堂项目自启动以来,受到韩雅玲院士大力支持高度重视。韩雅玲院士的带领下,与国际接轨、不断国际交流合作,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对患者。北风惨慄,疫情尚未结束,克服重重困难,12月17日,心血管健康大讲堂在沈阳召开。
大会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会长韩雅玲院士
在如今特殊疫情形式的传播下,感谢各位专家同道一起参与本次公益科普活动。心血管健康大讲堂这项科普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如何预防疾病,让公众掌握如何保持自己健康的方法!我和各位同道一起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了许多服务工作。今天的科普讲座,到会专家全部是我国最顶尖大咖,层次水平之高,相信大家收获满满。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唐芹
年4月南京开始,我与各位心血管领域同道合作开展了很多科研及科普项目,感慨心血管病分会的专家团队在社会公益事业上的延续和传承。我认为:救死扶伤是我们的本行,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是我们的本分,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主持团队
浙江大医院王建安
医院周胜华
医院梁延春
《双心医学》概念与诊疗模式
胡大一教授
医院
胡大一教授讲述,过往临床接诊的室性早搏儿童病例,在未确诊前没有症状,确诊后出现早搏现象。年,胡教授提出“双心医学”概念,精神心理问题可以引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会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心脏与心理之间互相影响,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或心理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双心疾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双心疾病十分常见,心血管医生正确识别和处理很重要。心血管医生既要有心血管专业知识方面的把控,又需要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专业知识。
《避免心肌梗死》
董建增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
董建增教授为我们回顾了冠心病的流行病学患病率及病死率,阐述了如何减少冠心病死亡的三道防线:
一、不发生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硬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控制,避免动脉硬化。
二、避免心肌梗死,识别心肌梗死先兆。及时诊疗,拒心肌梗死于门外。
三、发生心肌梗死如何减少死亡?识别、科学就诊、及时再血流再灌注治疗。心梗患者长期来说,危险因素监督与管控。推荐大家使用“心梗烽火台”,识别先兆,避免心梗来袭,先兆多变,大家需特别警惕。
《心血管健康八要素》
马长生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
“健康中国”主要建设指标: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保障、健康产业。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对个人健康的影响日趋显著,作为目前常见且致命的疾病,心血管疾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年龄、遗传因素息息相关。“心血管健康八要素”中的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戒烟、健康睡眠这五大要素可通过自主管理进行改善。血压、血脂、血糖通常要进行药物干预,但患者只要遵医嘱,合理、持续性地用药,可以大大降低“三高”导致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马长生教授总结,大部分心血管病可以通过预防来改变不良结局,预防的核心则在于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生活。因此,做好“心血管健康八要素”至关重要,在有效治疗的同时强化综合管理,未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解决90%的健康问题。
《高血压防治》
李建平教授
医院
李建平教授认为高血压,1.要积极预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患病率。2.要早发现,早治疗和很好的控制。建议在危险人群中筛查,从而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早控制。3.不同人群降压靶目标不同。血压管理三个注意:定期检测,血压稳定期时要一周一测量,调药/血压不稳定时坚持每天测量(2~3次)和记录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不随意增/减/停药;坚持定期复诊,且携带血压记录。
《心力衰竭患者的院外自我管理》
梁延春教授
医院
梁延春教授认为,心衰患者反复住院到死亡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研究表明:自我管理能降低因心力衰竭恶化的再入院率。改进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技能,可减少一年内40%的再入院率。因此,提高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迫在眉睫!梁教授建议心衰患者通过自身行为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
监控和管理自身疾病的症状和征兆,每日监测心率、血压、体重等,以尽早观察到心衰恶化的警告标志;
减少疾病对自身社会活动、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使用;
遵守锻炼建议,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和限制盐的摄入。
此外,上海医院何奔教授、医院梁春教授、哈尔滨医院徐万海教授、大连医院曲鹏教授、医院孔祥清教授、哈尔滨医院杨巍教授、哈尔滨医院李悦教授、医院贺玉泉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张力教授、医院余再新教授等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授课专家课题与自身疑问开展热烈探讨,气氛浓烈,精彩不断。
小结
心血管疾病医院逐渐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我们将对于如何预防和管理心血管事件,持续整合优质资源,为广大医师及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与支持。互帮互助,为构建“健康中国”规划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