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伉
士
俪
与你一起逐梦星辰大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四院始终坚持自主创新
全院创新队伍勠力同心攻坚克难
推动固体动力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不久前
集团公司召开第八次工作会
宣告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10月12日
四院召开技术创新大会
吹响了建设创新四院的新号角
在四院创新实践中
有这样一群“创新人才”
他们拥有高学历和扎实基础
读书时,他们是“学霸情侣”
工作中,他们是“创新模范”
生活里,他们是“甜蜜夫妻”
为了星辰大海的浪漫理想
他们相守相依、携手共进
一起为航天事业的发展
贡献青春才智与力量
一起来认识四院这些
集智慧、才华、能力于一身的
博士夫妻!
41所:携手追星辰并肩看美景
何雨壕41所
王莹41所
相识13年,相恋4年,结婚3年,他们从求学路走到航天路。妻子王莹坦言:“我们的月老是‘航天’。”何雨壕的老家在河南,王莹在重庆,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在高中时期就已经有了共同的理想——“投身航天事业,追逐星辰大海”。高中毕业,他们同时填报了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力学专业,迈出了追逐理想的第一步。读硕士时,两人在一个教研室,王莹的学习能力和超强的发散思维给何雨壕留下深刻印象,何雨壕的细致耐心和乐于助人的性格也让王莹对这个安静沉稳的小伙子好感倍增。博士第三年,他们走进了婚姻殿堂,互相承诺要陪对方一起为梦想奋斗。年毕业后,何雨壕和王莹携手来到41所,分别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和壳体设计工作。工作两年,王莹已接手了四个重点型号的壳体设计工作。新型号壳体设计异常复杂,需要反复论证方案、与总体来回沟通,且有大量新的实验需要开展工况分析,进行大量仿真计算。她独立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师傅及同事们的高度赞扬。她已发表中文论文1篇、SCI论文1篇,申请了“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创新开展“推进剂微观尺度研究”,解决推进剂变形的微细观机理,推动药柱完整性的仿真和燃烧室的精细化设计。何雨壕承担了多个重点新型号的总体设计工作,成功解决了某重大演示验证项目关键质量问题,实现了某型号首台地试内弹道高精度预示,完成了某重大预研型号发动机方案阶段研制工作,为项目立项、型号竞标及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获得41所年技术进步一等奖。他还担任某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课题首席,主管国家稳定支持项目1项,课题入选41所首批青年人才托举项目。
“你精益求精追求先进,我严慎细实确保可靠”,爱情并不局限于为心爱的人“洗手作羹汤”,而是和他一起成为更好的人,携手看更美的风景,“只要想到将来有一发产品是自己设计的,我们就无比激动和自豪。”(李巧云)
42所:科研路上相知相守的博士伉俪
李志勇42所
张思42所
年,张思进入大连理工大学硕博连读,选课时,她一眼就看到了比自己早一届的李志勇,这一眼成就了这对10年相守的科研伉俪。一年后,两人在同一个应用化学课题组学习,李志勇毕业那年他们走入婚姻殿堂,并先后来到航天四院42所投身科研工作。
如何将产生腐蚀性物质和烟雾的产品变洁净?如何在保持低燃速、低燃温状态下稳定燃烧?自从开展燃气发生剂研制工作,李志勇始终在与一对对“矛盾体”作斗争,“创新不是一蹴而就”,为满足产品需求,低燃速燃气发生剂需要在-40℃的环境下保持稳定燃烧,这需要对发生剂性能进行综合考虑,投入大量时间寻找“正确答案”,李志勇对原材料进行理化性能分析,对不同配方开展实验,用两年时间确定配方后,又用三年时间进一步优化、改进、积蓄,终于形成了成熟产品——国内最低燃速水平的AP型燃气发生剂。成功来源于脚踏实地,李志勇和同事们每日在实验室奋战、每周在中试线忙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提高燃温状态却保持低燃速的产品又成了新的挑战,惟有继续进行性能攻关、不停突破极限,创新的道路上他们又赶赴下一个目的地。张思毕业后紧随丈夫的步伐,在42所进行含能材料功能助剂研究,要把原材料基础研究推向工程化放大,材料合成及溶剂处理过程存在易燃风险,工艺技术、人员操作等硬件、软件条件也制约着质量提升。张思和同事们积极推动自动化、远程操作及在线监测改造,提升本质安全度,对产品进行质量测试方法和工艺探索研究,进行性能优化和工程化放大指导,放大过程的设备设计无从借鉴,张思和同事们提方案、找院校、下厂家,设计出符合工艺化工规范的设备,为工程化放大成功奠定基础,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
张思经常向丈夫请教配方上的问题以开拓思路,“你查文献,我带孩子”便是这对博士夫妻下班后常有的“合作”。(杨羽南)
43所:把青春和激情挥洒在创新路上
朱世步43所
包艳玲43所
朱世步和包艳玲是一对博士夫妻,一起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一同工作于航天四院43所研发中心,同学、恋人、爱人到同事,16年共同的线条将两人的事业和生活紧紧串联在一起,携手逐梦航天。
年,来自陕西和福建的两人均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双双获得研究生保送资格后,攻读博士期间,实验任务繁多,自习室和实验室成为爱情的见证,目之所及的那个人,是战友亦是爱人。学业上互帮互助,两人先后被评为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标兵等。生活上相互关心,南北部的习惯与理念创造着惊喜和磨合,“因为你所以我想成为更优秀的人”,两颗青春的心惺惺相惜。入职43所后,两人怀着满腔热忱,相互理解、携手共进,在创新道路上奋力前行,为共同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热情和力量。预先研究工作经常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模拟计算、试验验证,大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在某系列热防护构件的研制攻关中,连续加班加点成为朱世步所在团队工作的新常态,包艳玲理解丈夫,她在承担繁重项目研究任务的同时,主动分担了照顾孩子、接送孩子等家庭事务,叮嘱丈夫放心去工作,妻子的支持和理解让朱世步专心投入项目研制。经过和同事们的努力攻关,当前该所碳陶复合材料构件研制水平位居国内先进,某型号系列舵基板防热构件成功通过飞行验证,升级款的热防护构件顺利转入小批量研制阶段。工作7年来,夫妻两人各自成长为骨干,获得了多种荣誉。朱世步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成为院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荣获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等。妻子包艳玲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并完成装备发展部航天联合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等预先研究项目,获院、所创新项目奖、技术创新成果奖3项。“航天复合材料领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亟待攻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夫妻俩将向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前行、奋力拼搏,把青春和激情挥洒在复合材料技术创新路上。(雷玥行鹍鹏)
厂:倾心相守的“完美创新搭档“
周涛厂
翟虹43所
“遇到你之前,我一无所有,现在遇到了你,你就是我的全世界”。年,周涛在婚礼上向妻子翟虹深情表白,十年来,从南国到北方,浪漫恋爱的相知变成新婚燕尔的甜蜜,他们也成为航天战线的一对“博士伉俪”。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读书时,周涛每天都要穿过“亚洲最长教学楼”去上课,偶遇变成心动,研究生阶段,两人走进了彼此的科研与生活,遇到学业挑战时,他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在相识的第一千零一天,浪漫的“理工男”周涛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门口为翟虹偷偷准备了求婚仪式,这里是他们第一次牵手,说好这辈子要一直牵手走下去的地方。年,周涛博士毕业,他告诉心爱的姑娘,“我决定选择航天事业了,你也要加油”,作为三车间的工艺员,做课题、跟生产、研究发动机装配工艺,忙碌起来,加班加点是常事。在某次发动机装药生产中,他连续坚守现场两天两夜,为了解决现场“病因”,顶着寒风在室外做实验,在长达半年的铝粉预处理线调试中,他以耐心和专注“乐在其中”,经受着锻炼,短短两年的求实奋进,周涛在工艺管理和课题项目管理方面积累起不少经验,目前已担任工艺组组长,撰写国家级论文3篇,省部级论文4篇。他的航天情怀深深感染了“学妹”,翟虹博士读书阶段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高分子,年毕业后,她也毫不犹豫选择加入航天事业,成为43所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面对研究方向的转变,翟虹让自己尽快融入岗位需求,目前,她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外防护涂料、连续碳纤维增强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等技术工作,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军科委基础加强项目、43所所级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研究,投稿会议论文2篇,国家发明专利2篇。周涛是来自甘肃陇南的北方汉子,翟虹是吉林延边的东北妹子,如今,这对志同道合的“追梦夫妻”,都成为了航天大家庭的一员。工作中,他们相互交流技术难题,为彼此出谋划策,生活中,两人甜蜜幸福、携手共进,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心怀航天梦,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是一对完美搭档”,相约星辰大海的旅程,周涛和翟虹博士为他们的小家努力着,也一起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着。(石萌萌)供稿:41所42所43所厂
编辑:石萌萌
审核:荣元昭
END
往期精彩推荐
点击上图查看四院年度重点工作
点击上图查看四院报电子报
点击上图查看四院新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