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雨过南楼,
一夜新凉是立秋。
当晚风轻轻拂去盛夏的燥热
当梧桐叶悄然变了颜色
......
一转眼
便“立秋”了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北京时间8月8日3时13分
我们迎来“立秋”节气
如果你以为“立秋”后
马上就会告别“天真热”
那只能说明你“太天真”
“立秋”
虽然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却并不意味着马上天儿就凉了
这个处在中伏和末伏之间的节气
常常会带来热气腾腾的“秋老虎”
提醒着人们炎热的天气
“余威”还在
我省,除了辽西普遍会有1—2℃的升温
其余城市降温1—4℃
大连、鞍山、锦州、朝阳、葫芦岛
最高温能达到30℃或以上
其余城市都在27—29℃之间
.....................................
风也比较小
普遍在3—4级
大连稍大,达到5级
但局部还是以北风为主
不会感觉太闷热
就是降雨增加了不少潮湿感
会让你感觉
身上总是粘粘的
立秋三候
一候凉风至
由夏转秋的季节变化
最开始便体现在“风”上
“立秋”之后
早晚的风开始有了凉意
为身处伏天的我们
送来一种清爽
二候白露生
“立秋”过后
薄雾笼罩的清晨
洒落下温和的日光
三候寒蝉鸣
阵阵蝉鸣
挥别了夏日的烦躁
奏响了秋日的圆舞曲
立秋习俗
晒秋
五颜六色的果蔬谷物铺满山头
仿佛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油画
这就是“立秋”时节
最富诗意的习俗
“晒秋”
贴秋膘
全国贴秋膘地图看各地如何“咬”秋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立秋时节,民间素有“贴秋膘”的习俗,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果你在夏天变瘦了,那么到了秋天,你就该多吃点各种各样的美食(尤其是肉),贴贴秋膘。贴秋膘各地民俗不同,有些地方还流行“啃秋”习俗,或称为“咬秋”。
贴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续至今,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还有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根据老北京的习俗说法,立秋当天要多吃肉,储存下足够的资本用以过冬。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在江苏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传说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长了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结果瘌痢疮果真好了。
秋收互助
在农村地区
“立秋”也意味着秋收的启幕
祖祖辈辈耕耘在土地上的男女老少们
三五成群走向田间地头
卷起袖子和裤腿
把丰收的粮食瓜果搬回家中
满园飘香
收获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立秋品诗
秋日后
王建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一场秋雨一场凉
“立秋”后的雨水
为长久以来的酷暑增添了几分清凉
早晚凉,中午热
是这个时节典型的气候特征
立秋日
刘翰
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梧桐叶散落满地
被月色映出萧瑟之景
“立秋”之日
诗人的诗句中
也平添了几分惆怅之感
六月十三日立秋
杨万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秋风初至
侍弄庭前的花朵
晶莹的水珠滴在荷叶之上
如美人初醒
娇憨美好的模样
如这初秋气候般温柔
“立秋”已至
夏热未退
对你的感情依旧深挚
回忆起这个夏天
你们是否收获了浪漫满满?
也许你们曾在阳光下开怀大笑
肆意拥抱这世界的美好
也许你们曾在海边自在奔跑
任砂砾与海浪拍打着双脚
......
这个夏日
你留下了多少美好的独家记忆
希望这个秋季
你与牵挂的人都能收获幸福
愿你所有的付出
都能在秋日里换来累累硕果
来源:新华社、中国天气网、新北方
北斗新闻融媒体编辑: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