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堂”赋能人才建设,直播带货助力乡村振兴,爱心驿站提升幸福指数,“流动工会”情暖外地职工……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彰显着莒县总工会的履职尽责和使命担当。
近年来,莒县总工会创新工作方法、强效工作机制,以“热心、爱心、暖心、贴心”的理念,着力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开设“农民工学堂”为乡村振兴蓄能添力
“我养蜂养了很多年了,一直没什么起色。参加‘农民工学堂’蜜蜂养殖培训后,成立了自己的养殖场,还带了20多个徒弟。”夏庄镇戚家坡村农民张立福自豪地说道。
张立福口中的“农民工学堂”,就是莒县总工会促创业、带就业而走出的一条服务农民工的新路径。
“为了让广大农民工提素质、增技能,我们创新开设‘农民工学堂’,畅通‘农工衔接、匠心配送、头雁引领、借梯上楼、蓄电储能’五大路径,综合职业介绍、技能提升、安全生产培训、权益保护等各种服务功能,让‘农民工学堂’成为农民变身工人的孵化站。”莒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刘维军告诉记者。
工作中,莒县总工会多渠道搭建企业和农民之间的互通平台,为农民开通培训直通车,立足“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企业职工“点餐”、工会学堂“送餐”,实现培训、生产的无缝链接。同时,带领农民工走进先进企业、先进行业,结合就业联盟、创富沙龙、学术交流等方式,现场教学、现场互动,帮助农民工开拓眼界、提高本领。
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办各类“农民工学堂”40处,选聘导师57人,组织培训1.6万人次,发放证书余张,实现就业创业余人。
打造“会聚直播间”为农副产品销售“铺路搭桥”
“疫情期间,很多农副产品卖不出去,越来越多的产品销售都开始转战线上,综合考量,工会决定免费帮助农户进行直播带货。”谈起设立直播间的初衷,刘维军侃侃而谈。
循着这一思路,莒县总工会创新举措,打造“‘莒地有好品·工会来推介’会聚直播间”,以此凝聚部门、电商主播合力,形成集培训、孵化、共享、流动为主题的综合孵化间。
移步直播间,只见直播间内专业设备和农副产品一应俱全,一件件当地的特色优质农副产品在这里成为“主角”,从乡村出发,流向全国各地。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涉农经济组织,莒县总工会通过工会推介、技能提升、共享直播、定期采风、直播助农等方式,助推本地产品走出去,为县城内特色企业开拓宣传销售渠道,实现群策群力、资源对接,多形式、宽角度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爱心驿站”为货车司机和防疫人员倾情服务
“今年年初,因疫情形势复杂,很多大货车在高速公路上滞留不前,货车司机吃饭、喝水、休息也都成了难题。”刘维军说,“我们便以流动货车司机的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建设‘货车司机爱心驿站’,搭建人文关爱的服务新阵地。”
这个位于龙山镇高速公路出口的“爱心驿站”,现如今已成为不少过路货车司机的歇脚地。走进驿站,只见屋内桌椅、饮水设备、应急医药箱等物品一应俱全,一旁还配有自动售货机、雨伞架、擦鞋机等服务设施。
“驿站里能免费停车,饿了也有吃的,感觉非常温暖。”正在饮水区打水的货车司机李师傅说道。
喝口热水、歇歇腿脚,小小的愿望关乎每一位货车司机的幸福体验。24小时开放的驿站,不仅是搭建了一个面向货车司机群体的服务平台,为过往货车司机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贴心服务,更是莒县总工会一站式服务工作机制的有效延伸。
“职工走到哪里,工会的服务就跟到哪里。”刘维军表示,莒县总工会将不断丰富和拓展爱心驿站功能,提供更多便民服务,为货车司机打造一个又一个暖心“避风亭”。
创立“流动工会”为流动职工纾困解难
“有了家乡的工会组织,感觉我们有了‘娘家人’,也有了依靠。生活上遇到困难有反映渠道,我们可以安心工作了。”谈起加入“流动工会”后的变化,在大连奋斗打工的莒县籍职工万修龙感慨万千。
近年来,莒县外出务工人员群体庞大,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较大,加入当地工会组织人员较少,工会的维权工作受限。基于此,莒县总工会以莒县籍外出务工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今年上半年依托莒县驻大连流动党支部,采取灵活新颖的建会方式,创新成立全市首家“省外流动人员工会”,使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也能够感受到家乡提供的暖心服务。
围绕大连务工人员实际需求,莒县总工会积极开展扶困救助、就业指导和职工活动,并充分发挥“流动工会”和各界人士人脉广、信息广的优势,把莒县在大连“流动工会”打造成职工信赖拥护的“职工之家”。
“我们成立外出务工人员‘流动工会’,能够更好地履行工会组织竭诚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让流动性比较高的外出务工人员,也能通过工会组织,随时感受到家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