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同窗作别,但还好有社交软件,能随时联系彼此。在社交软件越来越热的今天,表情包已经成为每个聊天达人的必备神器,很多人都习惯用emoji表情表达自己的心情。本期推送,一起来揭晓与大连理工大学最适配的3个emoji表情吧!
——与国同庚长歌奋进
如果说有一个年份最值得被铭记,那必定是。
那一年,漫长的黑夜逐渐结束,黎明的光照耀在了万平方千米的华夏热土上。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那一年起,中国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我们要奋起,要用知识和科技武装自己。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诞生于年4月的大连大学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也起跑于起点,并给自己“加了满格的油”,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始了永无终点的冲刺。
由党创办,与国同行。自建校起,大工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共进步。老一辈大工人无不怀揣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学校的建设中去。
l新中国成立前夕,郭可讱先生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不畏军统特务的盘查,毅然北上参与筹建大连大学工学院。
l老院长屈伯川先生在最艰辛的年代,怀揣着科教兴国的理想,不辞辛劳请来数十位知名专家学者,在筚路褴褛中,用双手硬生生地为大工的发展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l一张白纸,白手起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先生在这里亲手创办了物理系。他用坚韧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勾勒着光学事业的美好未来,同时对大工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l“中国染料之母”侯毓汾教授毅然弃美归国,怀着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献身的满腔热情,在大工潜心科研、培育英才,默默奉献近半个世纪,成为学校精细化工学科奠基人。
还有著名力学家钱令希、中国军事通信工程奠基人毕德显、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张大煜、内燃机事业先驱者之一胡国栋、水利工程事业开拓者之一李士豪……
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照亮了一代代大工学子的成才之路!
1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一路风雨兼程,更显雍容稳健,时代赋予了大连理工大学,这座载誉四海的红色高校以新的历史重任——
l年启动实施“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l年启动实施“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l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
l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盘锦校区,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
l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名单。
七秩芳华,长歌奋进。
从肇始之初的大连大学工学院,到独立建制的大连工学院,再到更名后的大连理工大学,从一二九街起步,到如今形成“一校两地三区”的办学格局,大工在与国同行的征程中昂首挺胸,走出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70余载漫长时光,几代大工人经历了无数风云变幻,也看到过数不尽的芳华沧桑,但唯一不变的,是血液里流淌的红色基因,和赤心报国的无悔承诺。
——一流学府实力强劲
报国,当以科技为先,当以创新之动力,襄助复兴之伟业。
以党和国家的需要为奋进方向,是大工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以科技创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是大工人一直以来的使命和担当。
l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第一座现代化油港、第一座大型砼斜拉桥与T型刚构体系桥梁......科技史上的多项“第一”,都有大工人贡献的智慧。
l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国产航母下水、C国产大飞机翱翔、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蛟龙号”下潜……祖国山川的诸多“大国重器”,都有大工人拼搏的汗水。
大工因新中国而生、因工业立国而兴,骨子里就有着服务党和国家需要的精神基因,并通过一代代大工人传承至今。今日的大工,则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应用在“国之重器”研发和“大国工程”建设中——
l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廷举教授团队研发合金接触线制备技术,刷新了我国高铁试验运营的世界纪录;
l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工业装备结构优化设计,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减重公斤,单次发射节约成本万元;
l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抗疫急需,化工学院彭孝军院士挂帅、60多名教师组成的攻关突击队,仅用12天时间便打通抗病毒药合成工艺;
l年6月2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授奖名单,大工作为唯一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一种制备氢化C9石油树脂的方法”,解决了氢化C9石油树脂“卡脖子”技术,填补了我国C9氢化石油树脂产业的空白,荣获中国专利奖金奖;
l……
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产出的背后,是足够硬核的学科实力在为其“撑腰”。作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坚持国家需要导向,不断推进学科优化升级,制定“学科跃升”发展战略,构建“”学科建设新模式。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
l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
l工程学和化学学科领域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有20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l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前1‰;
l9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名;
l15个学科领域进入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名;
l6个学科领域进入THE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前名;
l25个学科领域进入软科世界大学一流学科排名前名;
l36个学科领域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
l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
l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省级26个;
l拥有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21个,是全国通过认证最多的高校之一;
l……
——桃李春晖群星璀璨
强校兴学,教师为本。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营造一流的人才成长环境,汇聚起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l现有教职工余人,其中专任教师近人,博士生导师人,正高级职称人,副高级职称人。有专职两院院士13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两院院士3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杰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人,教育部青年学者、优青等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人。
在这里,名师学者们弘文励教、传道授业,如春风化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栋梁。
学校重视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开设“国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华罗庚数学班”“王大珩物理基础科学班”“国家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张大煜化学班”3个基础科学班,着力培养数学、物理、化学方面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精英人才,毕业生保研率超过50%,超过80%的毕业生继续升学(含出国留学)。
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应用化学四个招生专业,培育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家和科技精英。
同时,学校是全国最早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创新教育”被教育部确认为学校办学特色。
拥有1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位列全国高校第4位,拥有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位列国内高校第9位。学生每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电子设计、智能汽车、数学建模、ACM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际)级奖项近千项,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开设电信、机械、化工、力学4个“创新班”,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性实验,选派知名教授担任导师,一对一开展学业、科研训练指导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毕业生保研率为50%。
在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指引下,学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同窗友情”育成计划,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海外知名高校、23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设立了合作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项目。
因此,学校设有学生国际化专项经费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境长短期交流学习,开拓视野,通过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余项海外交流项目,每年派出学生近人次。本科毕业生中10%以上出国深造,其中半数以上进入TOP的世界知名大学。
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位于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和社会认可,发展前景广阔,每年中国建筑、航空工业、华为、英特尔等国内外4余家知名企业到校招聘。本科毕业生近五成升学或出国深造,近七成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和世界强企业就业。
“生逢百年盛世,勇担复兴大任”,是郭东明校长在大连理工大学届毕业典礼上,给予毕业生们的“衷心寄语”。
建校以来,大工校友遍布各行各业,从治国栋梁到学术大师,从业界领袖到工程翘楚,英才辈出,桃李万千。以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改革先锋”倪润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所长、中电国基北方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爱民,“潜龙一号”课题负责人、“潜龙二号”“潜龙三号”总设计师刘健等为代表的25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平凡却磅礴的力量。
历史上,新中国多项“科技第一”见证了大工人科教兴国的荣光。
新时代,“大国工程”“国之重器”上的大工贡献,彰显着大工人强国复兴的使命担当。
尉健行彭士禄彭士禄卜爱民刘健春秋弦歌,守正创新,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铸就了大连理工大学“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品格。
一代代大工人赓续红色基因,立壮志雄心、作突出贡献,坚之于心、行之于力,以创新创造报效国家,以苦干实干服务社会,以奋勇担当铸就辉煌。
“强国征程”的壮阔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大工人,从来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和传承者。愿金秋时节,有更多胸怀鸿鹄之志的莘莘学子加入大工,一起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卓越贡献的人!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官微,软科,青塔,麦可思研究,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