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CSCB相关资讯
S07S13:肿瘤细胞微环境(ⅠⅡ)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是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微环境的动态变化在肿瘤细胞、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可塑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等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分会场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讨论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重要进展。
召集人
王红阳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
刘明耀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邀请报告人
刘明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题目:G-蛋白偶联受体与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
宋尔卫教授,中医院
报告题目:TreattheCancerSoil:TurnFoestoFriends
黎孟枫教授,南方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Ras诱导的细胞衰老和肿瘤发生
康铁邦教授,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骨肉瘤中的新融合基因
陈策实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报告题目:HECTD3通过上调炎症诱导内皮细胞粘附促进乳腺癌转移
庄诗美教授,中山大学
报告题目: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互作机制及意义
吴乔教授,厦门大学
报告题目:TBD
刘强教授,大连医科大学
报告题目:TBD
杨巍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Theunexpectedrolesofmetabolitesincancerprogression
程金科研究员,上海交大基础医学院
报告题目:线粒体应激调控机制与肿瘤
马瑜婷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Stressresponseandanti-tumorimmunity:anewchapter
施裕丰教授,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
CSCB-ASCB国际分会场:类器官在生理功能探索、疾病发生研究和精准医疗中的作用
组织的特定功能常常需要特定结构支持,类器官培养技术的发展,使得在体外获得组织高级结构以及相应的功能成为现实。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实体器官的体外类器官培养日新月异,从肠类器官到脑类器官;从单一细胞类型的类器官,到含有血管等管道的多细胞类器官;从自组装到3D打印。这些技术的建立,不仅为发育和疾病研究提供了丰富工具,也为再生医学应用打下了基础。本分会场将围绕最近的类器官技术发展,机制分析和疾病研究进行讨论。
召集人
陈晔光院士清华大学
惠利健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邀请报告人陈晔光教授、院士,清华大学
惠利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原标题:《分会场介绍——S07S13:肿瘤细胞微环境(ⅠⅡ)CSCB-ASCB国际分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