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生自杀的悲剧不再重演#
文
公子逸
年,10月13日7时,大连理工化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在实验室身亡,排除他杀。
他生前的遗书曝光,在这份遗书的开始,他还在跟网友开玩笑,他不是来答辩的。
你若看他这份遗书,你会发现他是个温柔并风趣的人,他甚至畅想了自己的来生,想要做一只猫。
他温柔地跟网友说:“只是想来告个别,一会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
一挂,真的能解千愁吗?
在遗书中,他多次提到了考研的艰难,他的论文改了又改。他那么努力,非常非常努力,但是最后都失败了。
他在遗书中提到了这样的几个细节:
第一个是:艰难。
他在遗书里写道:“当初为了逃避找工作考了研究生,结果刚考上贸易战就开打,就业形势一下子就严峻起来”。
之后,他提到了疫情,提到了写论文的艰难,提到了自己一次次地改,按照要求去做,一次次地去做实验,但是结果都不是很理想。
看他写的遗书,我想到了《欢乐颂》原著里的刘斯萌。
刘斯萌家境不好,已婚,太太居家,儿子才上幼儿园,农村来的父母跟他挤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二十年的房贷。
整个一个中年百事哀的版本,他在安迪的公司,完全跟不上安迪的步伐,做的报告一天晚上要改三次。可即使他改了三次,依旧不能满足安迪对报告的要求。
面对这些艰难,刘斯萌非常努力地去克服了,而这个考研的学生也非常艰难地去克服了。
第二个细节是:努力。
在考研这件事上,这个年轻人非常非常努力,整个夏天,拼了命的赶进度。
因为跟别人共用设备,他把白天让给了别人,晚上通宵了好几次试验。然后他就不断地做无用功,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模一样的条件,每次都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他趴着电脑看自己的数据,感觉到心态一块块碎落下来。
《欢乐颂》原著里的刘斯萌也非常非常努力。他每天整个晚上都是整夜整夜地在做报告,但是,他依旧做不好这些工作。因为无力,因为压力太大,他也选择了同样的路,自杀。
第三个细节是:无力感。
他的遗书里一连串地出现了“我太笨了”、“我不对”、“废物”、“没用”这类的词。
他甚至自编自导了自己的小剧场,而且一次次地自己去演绎这个承认自己笨,自己没用,自己是废物的小剧场。
而这种深度责怪自己之后,他提到了“死”。
刘斯萌也是一次次在安迪的教训声中,感觉到自己的笨,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
刘斯萌不是因为安迪的教训而自杀的,他是因为自己的无力感而自杀的。
他熬夜改了一次次的报告,但是依旧没能达到安迪的要求。在安迪又退了他的报告,让他重新修改时,他选择了跳楼自杀。
我为什么要写刘斯萌,因为他们太相似了。刘斯萌也是个老实人,他也努力地,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最后他们都失败了,而他们都选择了同一种结局——自杀。
我想写写刘斯萌死后,原著里关于刘斯萌后续事情的处理。
受害最大的不是安迪,是他的亲人。至于安迪,她跟刘斯萌的自杀没有任何关系,甚至是在记者调取了刘斯萌近20天出错的工作数据后,记者开始同情安迪这个上司。
安迪继续工作,安迪的公司受到的影响也不大,而刘斯萌的家人,却彻底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没有了,老人白医院,孩子也陷入了少无所依的地步。
刘斯萌解脱了,但是,那些压力,那些痛苦,转移了。
至于刘斯萌的同事,没有人觉得兔死狐悲,安迪提出了解决此类事件的方案:
刘斯萌事件之前,我完全忽视了刘家家庭负担重,家庭环境不佳,以及心理负担重等私人问题。我们公司工作节奏快,单打独斗多,工作压力大,这些因素凑在一起,本来就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因为刘斯萌事件提醒我,我们是不是该考虑聘请专门心理医生,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