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连日报」
/许嘉诚/
*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策文件,对加大农业农村职业教育供给、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加大职业教育对“三农”工作的服务支持,是推进大连“创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样板区”实现新突破的有力举措。
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石。“十三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达万人,其中70%以上职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全国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点超过10万个,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教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人生梦想,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动态适应性的职业教育,应聚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努力方向,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立乡土人才、农技人才、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智慧库,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匹配、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助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专业化、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要给予职业教育以*策支持,完善专业学位制度,力争打通农村子弟的升学通道,同时加大对农村技能人才培训的补贴力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要聚焦农业、农村、农民的真正需求,做好课程设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保障受教者可积极应对由于技术不断迭新所带来的挑战,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三要精准施教,全面分析乡村人才需求情况,通过搭建关于职业教育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对乡村生态状况、治理情况、人才需求等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并在实践中检验人才培养效果。
赋能乡村科技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科学技术助力。进入新时代,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互联网+订单农业”等新科技在加速涌现,职业教育要对接乡村经济发展新形态,尤其重视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专业项目日益增多,数字技术在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民应对农业风险能力方面作用凸显,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已成为一种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返乡创业、促进产业兴旺和助力减贫脱贫的重要渠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职教要从农业、农村、农民全方位科技赋能,厚植乡村技术优势,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要培育更多知识厚、素质高、本领强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乡村的发展需求、农民的发展诉求全面推送出去,畅通“信息输出”通道,将外界优质的技术力量、职教资源充分吸纳进来,对接乡村、服务农民,打造“资源输入”路径。二要加大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投入,以解决农业生产全链条相关“卡脖子”问题为突破口,发挥*校企村协同创新优势,开展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高质量打造乡村数字化职业教育资源,建立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提供在线教育、培训及咨询等服务,大力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三要依托“数字技术”,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职业教育的“数字生态圈”建设,将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成效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当下前沿数字技术相融合,通过先进科技手段对农业相关生产活动、产地环境状况、产品加工销售全过程进行系统长期跟踪监测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将农机与农艺、硬件与软件进行有机融合,最大效益地实现生产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化,增强乡村持续发展力。
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要依靠产业优势,产业的形成壮大要依赖于创业者的聚集。职业院校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以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为依托,打造层级结合、上下贯通的联动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加强校企村联合,优势互补,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建立适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型考核、评价体系,培育敢于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二要以乡村振兴为蓝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机制,将职教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三要拓展农村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发展路径,构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强化教学供给,激发大学生“回到农村大有作为”的主观意愿,实现从“创业课程”到“课程创业”的转化,不断扩充职教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储备。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基本、深刻而持久的振兴力量。文化振兴,就是要扎深文化之“根”,铸牢文化之“*”,坚定乡村文化自信。职业教育有着明显的社会实践属性,其培养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农民工、新市民家庭等群体,有着天然的“亲农基因”优势。职业教育要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开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理实结合、训育结合的教学,加强教育与职业的高度匹配,构建“农耕文化+旅游+康养”的多种商业模式跨界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主体建设,培养能胜任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一要通过职教社会服务、文化下乡,拓展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协同治理,丰富乡村日常文化生活,活化日常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质增效、行稳致远。二要传承乡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创新传统工艺模式,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三要塑造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标杆,精进新型职业农民技艺,培育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生不息的工匠精神和高素质农村职教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活力。
赋能乡村生态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职业教育赋能乡村生态振兴,要秉持“以农为根”“以生为本”的价值追求,在构建绿色育人理念、搭建绿色育人体系、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助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特色农村经济,构建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乡村价值链,全力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一要传播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优良的乡风乡训、传统的民风民俗和农村匠人精神等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实现产业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二要推进职教精准契合乡村生态发展需要,用现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培育乡村生态宜居建设新型农人,大力推动智慧农业、生态修复、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发展。三要构建新型*校企村交流合作机制,促进教育、人才、服务、信息等方面有效集成,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乡村以文明、富饶、和谐、宜居而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