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家乡的栗蓬
TUhjnbcbe - 2023/7/14 21:30:00

栗蓬LIPeng

文图/蒋宝春

儿时的农村,我们管栗子叫栗蓬,栗蓬分两种,油栗子和板栗子。油栗蓬产量少,个头也没有板栗蓬大,但香甜,咬一口嘎嘣脆,炒熟了更是香甜的不得了。板栗蓬产量高,个头也大,口感甘微涩,没有油栗蓬好吃,因为产量高,所以各处的栗蓬园,基本都是板栗蓬树。

小时候,我们堡子的油栗蓬树很少,也就三四棵树,树都有水桶那么粗。板栗子树倒是不少,哪个山坡都有,可能是疏于管理或者不会管理,接的果子很少。每到栗蓬熟的季节,我和小伙伴就跑到人家栗蓬树下捡油栗蓬吃,人家看见了就大声呼喊,我们就拼了命地跑,等风声过了再折回来。当时听老人讲,栗蓬树不好侍弄,爷爷栽树孙子吃,也就是说,爷爷辈的栽了树,到了孙子辈了栗蓬树才能结果子。当时特别的不理解,为什么爷爷不栽栗蓬树呢,长大了才知道,油栗蓬不出苗,板栗子才出苗,油栗蓬是需要从板栗树嫁接而来的,而当时的嫁接技术根本不成熟,成活率极低。不知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何原因,山上的栗蓬树渐渐地少了,都是被悄悄砍伐烧火了。到了90年代的样子,忽然发现,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栗蓬树不见了。我们堡子也只剩下邻家的一棵老栗蓬树,由于树龄太大,枝杈老化严重,也不怎么结果子了。

年秋季的一天,去庄河市郊帮人搬家,就是现在的庄河东高速口附近,两棵栗蓬树又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在一家房前的路边,两棵栗蓬树参天而起,几个人在树下聊天,边聊边从地上捡栗蓬吃,嚼的好香甜。那场景好悠闲好惬意,一下子就把记忆拽回了儿时,从那一刻起,就下决心了,一定要在自家门前栽种几棵栗蓬树,而且一定是油栗蓬树。

当时我是在网通公司做线路维修员,就是现在的联通公司,走千家串万户的,消息也算灵通,然而,油栗蓬树苗还真是不好找,四处打听,问了好多人也没有弄到。转眼到了年的清明时节,那天正在电线杆子上维修电话,登高望远,不远处的一个院子的墙角下,一排树苗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不是油栗蓬苗吗?干完活赶紧从杆子上爬下来,走近一看,还真是栗蓬树苗,能有十多棵,大的还没有拇指粗,一看就是有心人嫁接侍弄的。那家人正好不在家,问别人,听说是人家留着自己栽,不卖。

在三架山村的河北屯,还真没有熟人,正琢磨着怎么办的时候,一个熟悉的人影扭歪扭歪映入了眼帘。原来是我们村电焊点李师傅的小姨子小燕,她经常去电焊点帮忙干活,我没事的时候也经常去那里跟李师傅偷艺,一来二去的也就熟悉了,还开过玩笑。我单刀直入,想什么办法也得帮我买几棵树苗,她说弄树苗的是她们本家子不假,可是人家也不卖啊。看我急得抓耳挠腮,她也挺为难,寻思了一阵子,说给你拔几棵拿走得了,等过后再跟他们说,说完就给薅了四棵树苗出来。我乐坏了,拿了树苗美咯滋地骑上摩托就跑了,直接回家就给栽上了。

栽的时候由于没有很好的规划,后来又挪窝了好几次,结果有一棵糟蹋了,有三棵活了下来。有人说,最好的植树时节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话一点不假,十年前栽植的栗蓬树,去年就开始结果子了,今年居然进入盛果期了。栽的时候还没有拇指粗,现在,粗的那棵树干直径都有三十多公分了,栗蓬锅子满树,风一吹,栗蓬一吧嗒地往下掉。

十年前羡慕的场景,终于被我成功地复制到了家门口。现在,每天早上起来,一出大门口,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顿栗蓬,中午有,傍晚也有,风一摇树,栗蓬满地。自己栽栗蓬自己吃,这也打破了小时候“爷爷栽树孙子吃”的传言。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真的是这样,做一件事,只要用心,只要执着,十年时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硕果。

作者简介

蒋宝春:乡土作家,网名小溪,庄河市马道口人,庄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庄河市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经营“浪漫岛休闲农庄”,朋友们都称他岛主,喜欢写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擅长画虾。代表作《好友阿文》《我的邻居》《堂叔阿发》和《我的奶奶》等,作品在《文苑春秋》《庄河之窗》等杂志有发表。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乡的栗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