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也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接着市场,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与桥梁。前不久,*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未来十五年发展作出重大顶层设计,描绘了新时代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而在《纲要》的制订过程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基地积极发挥作用,在知识产权领域写下了大工人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厚植沃土,锐意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在《纲要》制订过程中,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承担了知识产权综合运用专题研究工作,在8个月的项目研究中先后调研了上汽集团、中国航发、中科院等10余家企业和机构,撰写了总计余万字的研究报告,为我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策建议和决策支撑。
作为东北首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从年12月批复成立至今,基地始终秉承着“求实创新、集成开放”的原则,依托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立足于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着眼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采取以项目为牵引的集成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形成了科学学理论与知识产权创造、创新管理与知识产权协同运用、专利计量与产业发展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截至目前,基地共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的专项研究项目13项,应急研究项目3项,《纲要》编制专项1项,获得优秀项目奖4项,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报送并刊发资*建议40余篇,其中被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采纳7篇,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申长雨局长等领导批示5篇。
基地紧密围绕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开展战略研究,着力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高端国际化知识产权智库,不仅承担了辽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大连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的编制工作;也参与了《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对外转让有关工作办法(试行)》等重要文件的制订工作。如今,基地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肯定,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了一项又一项“大工方案”。
此外,基地在近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先后承办了第二届中国高校专利信息年会、东北知识产权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与日本科技振兴机构、知识产权出版社等机构开展持续稳定的学术交流,获批成为辽宁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方共建,实力强劲,提供人才支撑
在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提供智力支撑的同时,大连理工大学也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服务辽宁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立于年的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辽宁省知识产权局、大连理工大学三方共建的学院。该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已有的工商管理、法学学科,有知识产权这一与辽宁省知识产权局联办的本科专业。同时,学院与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合署办公,拥有腾讯-大连理工创意专利孵化中心等多个业内工作平台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并在北京、上海、苏州、珠海、深圳、广州等地建成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
除了众多高水准的人才培养平台外,雄厚的师资力量也是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依仗。学院聘请国内著名知识产权专家陶鑫良教授担任首任院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朱方伟教授兼任第二任院长,并拥有专兼职教师数十人,其中包括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专利信息领*人才、师资人才和实务人才,辽宁省知识产权维权与咨询专家等多人。
学院知识产权专业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优势,践行多主体协同培养、理论与实训课程结合,面向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服务全链条,培养具有经管与法学交叉知识结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实务技能的专业人才。在此模式下,专业学生具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较强的知识产权实务操作技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是就业市场的“宠儿”。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等推出的联合评价中,学校知识产权专业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
除本科教学之外,大连理工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以下简称“辽宁基地”)还积极拓宽渠道,通过举办“辽宁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培训班”等方式,为各级*府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负责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人、企业高管等高层管理人员等提供培训。年,辽宁基地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大连理工大学分站排名位居全国个分站之首。年,辽宁基地已先后举办了多期线下培训班,合计培训学员余人次,为支撑辽宁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年)》提出了到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大连理工大学未来将继续瞄准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有效整合东北知识产权研究资源,汇聚和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打造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学术研究平台,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