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杨开慧的娘家人今何在堂妹当老师,第三
TUhjnbcbe - 2023/2/9 8:10:00

毛主席和烈士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人所歌颂,杨开慧生育了三个孩子,但是大儿子命途多舛,英年早逝;小儿子幼时患病,没有活到成年就离开人世了;唯有二儿子一直活了下来。

现在,毛主席唯一的嫡孙毛新宇还在为祖国奉献自己,但是,有过杨开慧娘家人的下落,却很少有人知道。

在杨开慧英勇就义后,杨开慧的堂妹到大学当老师,杨家第三代子孙,没有一个科级干部。

杨开慧一家

杨开慧的父亲名叫杨昌济,她和毛主席的神仙爱情,正是因为父亲杨昌济的牵线。

杨昌济是毛泽东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的伦理学老师,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杨昌济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杨昌济备受学生的敬爱和喜爱,毛泽东也是其中一员,他非常敬佩杨昌济的学识和才华,而杨昌济也将毛泽东当做自己的得意弟子。

彼时杨昌济的独女杨开慧还没有和毛泽东见上面,不过,作为父亲的得意门生,杨开慧肯定听说过毛泽东的大名。

年春天的某一个午后,杨开慧正在自己的书房中念书,这时候,忽然听见父亲发出连声的惊叹。

杨开慧连忙走出去询问:“爸爸,怎么了?”

只见杨昌济坐在藤椅上,手中拿着一本学生笔记,正看得津津有味。

杨开慧惊讶地问:“爸爸,您在看什么?”

杨昌济把那本学生笔记递给杨开慧,对她说:“你好好看看。”

杨开慧翻开来,只见笔记的扉页上写写着“讲堂录”三个字,下面还有一个“毛泽东”的署名。

她仔仔细细地阅读,发现这人见解很深,字迹工整,不由得佩服起毛泽东,心里想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们两人有缘分能见上一面。

杨昌济到北大任教以后,当时社会上时兴赴法勤工俭学的风潮,杨昌济便想到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毛泽东,他给远在湖南的毛泽东亲笔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杨昌济鼓励毛泽东到法国勤工俭学。

但是,毛泽东最终没有采纳恩师杨昌济的建议,而是坚定地选择留在国内,不过,他本人虽然没有亲赴法国,但是却为许多准备赴法的同学们筹集学费。

而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相识,就要从他来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管理员开始。

有一回,杨昌济邀请毛泽东等人到自己家中讨论学术问题,杨昌济把人迎进来后,正巧看见杨开慧,就对几个年轻人介绍道:“这是小女开慧。”

然后转头给杨开慧一一介绍,念到毛泽东名字的时候,杨开慧心里长长地“哦”一声:原来这就是毛泽东。

两人兴趣相投,经常凑在一起讨论问题,彼此又都是年轻气盛的青年人,没过多久,杨开慧和毛泽东坠入爱河。

年的1月,杨昌济不幸因病离世,杨开慧骤然失去自己敬重的父亲,心中悲痛,而毛泽东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开导她劝慰她。

到了同年的冬天,杨开慧决定和毛泽东结为终身伴侣。

后来,杨开慧一共生下了三个孩子,但是在她英勇牺牲后,三个孩子一直由母亲向振熙和她的兄长杨开智夫妇照顾。

好在有杨开智夫妇,杨开慧留下的三兄弟才能平安回到毛泽东的身边。

尽管妹妹杨开慧已经为国捐躯,但是杨开智还要正常生活,他回到湖南,参与有关农业和茶叶的相关生产工作,后来一直致力于茶叶的生产和各种科研工作。

不过,杨开智的女儿杨展却在延安不幸牺牲,杨展牺牲的时候,年仅21岁,没有给自己留下一儿半女。

杨展出生于年,她从小就寄住在长沙的外祖父家中,因为家中浓厚的革命气息,让很小的杨展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在幼小的杨展心中,姑姑杨开慧和叔叔杨开明都是她心目中的英雄,在杨展10岁的时候,杨开慧和杨开明相继牺牲后,杨展忽然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

后来,17岁的杨展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她怀揣着满怀的爱国之情,立志要投身到*支部的建设当中。

杨展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她创办夜校,帮助许多农村妇女识字,小小年纪的她就担任了周南女中的支部书记。

虽然杨开慧已经离开,但是毛泽东对杨家人仍是十分关心,他得知杨展加入共产*后,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杨展,信中建议她来延安参加抗日解放运动。

在延安,杨展吃苦耐劳,一心为国家和部队奉献,她不仅被华北联大授予“模范妇女”的称号,还被评为了“学习模范”。

但是,杨展年轻鲜活的生命,却终结在年的秋天。

随着日*的野蛮进攻和扫荡,杨展不得已随着学校进行紧急转移,但是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杨展又不熟悉地形,不慎失足跌落山崖,陷入昏迷。

然而当时正在紧急转移,没有完好的医疗条件,杨展就这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杨展牺牲的时候,她的父母都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她的消息,还是事情过了一段事情,毛泽东告诉杨展的表舅向三立,向三立这才告诉杨展父母。

杨昌济一生共有三个孩子,长子杨开智唯有一女杨展,已经在抗日活动中牺牲;次女杨琼,幼时因病离世;幺女杨开慧也不幸牺牲,她生下的三个孩子,唯有毛岸青给她留下来一个嫡孙毛新宇。

在战乱年代,杨昌济一家人丁凋零,而杨昌济的弟弟杨昌恺,他的家庭也没有比杨昌济要好多少。

杨昌恺的儿子杨开明比杨开慧小一些,年的年底,杨开明不幸在汉口被敌人逮捕,在牢狱中,杨开明遭受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但是他紧咬齿关,没有屈服,也没有泄露一丝的秘密。

年,杨开明被敌人用刺刀刺死,英勇就义时只有25岁。

彼时的杨家正在准备过年事宜,杨开明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大家都惊呆了。

毫无疑问,对于杨家人来说,这个新年,十分难捱。

但是最难捱的日子还没有过去,因为同年的10月份,杨开慧在家乡被敌人逮捕,与她一起被抓的还有毛岸英和保姆。

杨开慧是一名烈女子,敌人威逼利诱让她公开脱离与毛泽东的关系,就可以放她一条生路,但是杨开慧不肯屈从,最终,她在浏阳门外被敌人杀害。

虽然杨开慧为国捐躯,但是她的孩子,和堂妹杨开英,逃离了敌人的魔爪。

堂妹杨开英:投身于教育事业

杨开慧的堂妹出生于年,比杨开慧小了整整14岁,当年杨开慧牺牲的时候,杨开英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女孩。

杨开英是杨昌恺的女儿,长子杨开明已经以身殉国,而剩下的三个女儿,也是各有各的人生。

杨开英在家中排行第三,她从小饱读史书,学习成绩很好,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读完了大学。

很小的时候,杨开英就以伯父杨昌济为自己的楷模偶像,她在心中默默发誓,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教书匠,为祖国培养优秀的人才。

很多人都说,杨开英长得和杨开慧很像,对于自己这个年幼的堂妹,杨开慧很是疼惜;而作为杨开慧丈夫的毛泽东,对杨开英同样是亲情深厚,毛泽东还特别给杨开英取了一个别致的称号:友妹。

杨开慧牺牲以后,毛泽东没忘了年纪轻轻的杨开英,在杨开英的成长道路上,毛泽东一直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从大学毕业以后,杨开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踏上教书育人这条道路。

年的冬天,杨开英离开湖南长沙,受聘于大连工学院。

一开始,杨开英踌躇满志,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大连的冬天,给了她重重一击。

原来,杨开英的身体一直不好,她在很小的时候患过肺病,但是因为家中贫寒,再加上营养方面一直跟不上,导致她的肺病越拖越重,以至于落下病根。

杨开英成年以后,又一直在从事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平日里一直在“吃”粉笔灰,让她的病情愈发严重,时不时犯咳嗽和气喘,有时候病情严重起来,还会耽误到她的工作。

来到大连以后,这里的冬天呵气成冰,杨开英很难适应大连的冬天,一时之间病倒在床。

在她的养病期间,杨开英心血来潮,决定给自己放一个假,她一直想去北京走走看看,于是她很快收拾好行李,登上了车。

在北京中南海的丰泽园中,杨开英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见,这还是两个人自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见面。

见到杨开英后,毛泽东事无巨细地询问了杨开英和其余杨家人的现状,杨开英也一一回答,毛泽东神情感慨地说:“友妹,你的霞姐牺牲的时候,孩子还在她身边呀!”

霞姐就是杨开慧,杨开英同样很动容:“对呀!霞姐是个很坚强的人,我从小就佩服她。”

叙了一会儿旧,毛泽东问杨开英目前从事什么工作,杨开英说:“我正在大学当老师。”

毛泽东很欣慰,又问:“友妹,你的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好一些?”

杨开英说:“我已经打针吃药,好很多了。”

毛泽东想了想,觉得在大连天气太冷,在那里治病的效果可能没有北京好,于是问杨开英:“友妹,不如你来北京治病吧!”

在毛泽东的安排下,杨开英留在北京治病,而毛泽东只要有空,就会来探望杨开英,询问她生活上有没有什么缺的东西,对杨开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但是在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杨开英十分思念远在大连的讲台,她告诉毛泽东自己很想念学校的岗位,而且现在身体已经大好,是时候回去了。

毛泽东见她执意要走,只好安排她返回大连的示意,并且嘱咐她有什么事情就给自己写信。

对待杨开英,毛泽东就像对待自己的妹妹一样。

回到大连以后,杨开英没有立刻投入到教学当中,组织上头根据杨开英的身体情况,决定将她安排到大连育才中学,担任教学处副主任的职位。

这个工作要比之前的老师还要忙碌,但是却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杨开英和粉笔灰接触的机会,这也能够让她好好地保重身体,所以组织的这个决定,杨开英爽快接受了。

根据杨开英的同事回忆,平时上班的杨开英,会戴一副近视眼镜,看着十分文雅知性,但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一旦陷入工作当中,就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她一心要搞好教学,在她的努力下,学生的成绩有着显著的提高。

无论是哪一个岗位,杨开英都会拿出百分之百的精神和认真来对待,但是她太过操劳,就导致身体旧疾复发。

可杨开英不愿意再给毛泽东带去过多的烦恼,虽然他先前是自己的姐夫,但是如今的毛泽东已经另有妻子,出于对方的家庭考虑,杨开英回到大连以后,只简单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却没有随信附上自己的地址。

毛泽东许久得不到杨开英的消息,一直很牵挂友妹,直到年的一次家常聚会中,毛泽东才从亲人口中得知杨开英的近况。

得知杨开英的近况后,毛泽东立刻提笔给杨开英写了一封信,信中十分关切杨开英肺病的情况,还担心她经济不够富裕,所以随信寄上了一些钱款,让杨开英可以就医买药。

当时的杨开英正处于贫病交加的局面,毛泽东寄来的这些款项,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的存在。

不过,杨开英是个固执的人,她没有因为生病而放弃工作,反而是一边治疗一边工作,凭借着坚毅的精神,杨开英的身体逐渐好转。

结婚以后的杨开英,从大连调任到了北京的69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的工作,对于这个好消息,她选择第一时间写信告诉毛泽东,而收到她来信的毛泽东,很快也给她回了信。

在杨开慧母亲向振熙90大寿那一年,毛泽东还不忘给杨开英写信,并附上元作为帮忙转交的寿礼。

年,体弱多病的杨开英在58岁这一年永远离开了人世,也离开了她奉献了一生的教学岗位。

不过,在大连当“教书匠”的杨开英,并不是独身一人,在她身边,还跟着一个侄女,她就是伏明达。

伏明达是杨开仁的女儿,在伏明达小的时候,曾经和杨开慧一起生活过三年的时间,甚至当时杨开慧不幸被俘的时候,伏明达亲眼见证了全过程。

伏明达还和杨开慧的儿子毛岸英当过同学,如今还了解杨家故事的杨家人已经不多了,伏明达就是目前健在的一个。

自从杨开英来到大连育才学校后,伏明达就一直跟在杨开英身边。

杨开英担任教导主任一职,伏明达成为学校的校医,她们二人平时生活极为低调,不轻易对其他人透露自己的身份。

后来,杨开英离开大连去了北京,但是伏明达仍然留在大连,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的大连育才中学改名为大连市第24中学,而伏明达也依旧留在这里,继续当一名帮助学生的校医。

年,伏明达在别人的陪同下,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来到大连的英雄纪念公园的《血与火》雕像,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眼含热泪,她看着颜色鲜艳的五星红旗,不觉潸然泪下。

伏明达说:“霞姨啊!你离开我们,已经有80多年的时间了,当年你所追求的理想,如今已经全部实现了......”

从校医的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这些年来的伏明达一直深居简出,几乎没有人知道她就是杨开慧烈士的外甥女,而伏明达也很少跟别人提起这些事情。

但是,伏明达不愿意让有关杨家的历史淹没在时间中,她主动给大连24中学提供了许多当年的宝贵资料,比如她和杨开慧、毛岸英共同生活的那三年,还有杨开慧被敌人逮捕再到英勇牺牲的过程,伏明达甚至还提供了自家的家书。

正因为伏明达的慷慨提供,才能让学校得到这些宝贵的红色革命资料,每当新一年的开学季来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校史馆进行参观,让大家缅怀烈士精神。

伏明达出生于年,如今已经是岁的高龄老人,年的时候,为了感谢伏明达为24中学所贡献的一切,学校校长和书记一行人特地在教师节前日来探望伏明达,并为她送上了真挚的祝福。

而伏明达也衷心祝愿24中学越办越好,继续为祖国输送人才。

现在,杨开慧还在世的娘家人已经越来越少,到了第三代的时候,已经没有一个科级干部了,他们低调的生活着,就像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

来源:

守望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大连第二十四中学校领导看望老校医伏明达

赵志超著.毛泽东一家人[M].

陈冠任著.杨开慧毛泽东的“人间知已”[M].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开慧的娘家人今何在堂妹当老师,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