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白雪见习记者施文郁
10月18日,徐彬早早从大连市内赶回到普兰店区星台街道徐大房村,因为今天区里又有45名干部要到村里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尽管这已是徐彬联系接洽的第三批来村里培训的队伍,但徐彬还是提前回来,检查确保村里的准备工作万无一失。
年9月,37岁的徐彬从大连市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副处长的岗位派驻到徐大房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用自己的朴实无华和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服务群众的“走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虽然以前在沈阳的农村生活过,但徐彬却从来没有在农村工作的经验。刚到村里,从事干部工作的徐彬一下子没有了“用武之地”,可以说“两眼一抹黑”:村里经济怎么样、百姓好不好相处、有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发展有什么困难,这些都是未知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是那么的陌生,他瞬间感到压力很大。但新的岗位既是机遇挑战,也是使命担当。对此,徐彬与三名村班子成员逐一谈心,更与村党总支书记敞开心扉,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工作中,徐彬甘当“小字辈”“小学生”,利用党员大会、村民组长会等与党员交流思想。“初入农村工作,民情不熟,必须要以遍访为基础,熟知村情、民情,方能施策精准、符合民意。”徐彬说为有效解决入村时间短,村民不认识,不熟悉,不便于开展工作的弊端,利用每次入户走访,深入到普通群众家中唠家常,拉进了与村民的关系。
经过两个月的调查研究,徐彬对村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徐大房村一不靠山,二不临海,还不在城市边上。同时没有自然景观基础,无法发展旅游及休闲观光等产业,村里土地均为基本良田和耕地,没有发展工业的土地基础。“但村两委班子成员虽然人数较少,但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全村有多户多人,民风比较淳朴,历史遗留问题也比较少。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村集体在发展经济上面临很多绕不开的矛盾。当时徐大房村人均收入1万多点,是个低收入村。村民们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基于村里的情况,徐彬与村“两委”成员反复研究思考,确定了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增加他们收入的发展总思路。
大河有水小河满
在徐彬的建议和努力下,村里很快成立了村集体独资有限公司,并以村公司为平台,销售村民们的花生、粉条、笨鸡、小米等农产品,这些绿色的纯天然的农产品纷纷打进大连市场,村公司的农产品红火起来,村民们的收入也成倍的增长。村民们看到村里做起了“买卖”,他们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以前家里养的笨鸡都得拿到大集上去卖,花生、小米只能等人上门来收,还经常遇到压价的情况。现在好了,村里统一收购,不仅价格上有保障,也省去四处卖货耽误的时间,去年光卖这些就增加收入3万多元。”村民侯坤高兴地说。
“我们坚持差异化销售,区分价格,在年春节前后制作不同种类脱贫攻坚礼盒,面向社会销售,不仅宣传了徐大房村的农业品牌,而且所有农产品销售金额达到21万余元。”徐彬说。
机缘巧合,年徐大房村承接了大连市委党校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普兰店区年轻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于是村领导班子决定,利用这样的机会将徐大房村打造成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如今全村已有数十家农户具备接待条件,两批次教育活动共为村里增加收入15万元左右。“年轻干部住在俺家,和俺们一块吃、一块劳动,既帮俺们干农活,还向俺们宣传党的好政策。我和老伴家里有空房子,去年光提供住的就收入了元啊。”说起这件事,今年68岁的村民范淑琴笑不拢嘴。
在徐彬的带领下,徐大房村利用好当地和村民的资源,年,全村人均收入1.4万元以上,不仅退出了低收入村行列,整个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也实现了“空壳村”脱壳摘帽目标。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里不再是空壳村了,村集体也有钱了,以前很多办不成的事情现在也办成了,不仅村两委的威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干部的腰杆也更硬了,就连村民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徐大房村可以说是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回顾两年来村子的变化,徐彬这样说。
深耕基层惠民生
到年10月,徐彬已在徐大房村工作两年多了。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根据平时调研到的情况,将重要的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以项目为抓手,设计出徐大房村项目,并寻求派出单位、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还是在年刚上任之初,徐彬在调研时来到了徐大房河。“那时候‘’大雨已经过去了,很多人就和我说河道里的水排不出去,河道两侧的村民家中有的进了水,部分村民家中水已经没过窗台,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我到村民家里一看,水淹到墙角的印迹还在,村民们反映的问题属实。”徐彬说,村民们反映徐大房河30年都没有整治河道,主要是缺少资金。为此,他主动与金普新区湾里街道对接,形成帮扶对子,并申请了1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向对口帮扶单位大连市市场监管局申请了5万元资金支持,同时星台街道也配套了整治资金,统一用于徐大房河河道整治。年化冻过后,徐大房河的河道整治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整治,河道变干净了,历经年尤其是年的汛期,徐大河再也没有给村民带来危害。如今,站在徐大房河边,村民徐德柱告诉记者,打他小时候记事起,这条河就没整治过。如今,河道变宽了,水也变清了,村里环境也变好了,村民也脱贫了,他们奔向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
在农村,水和道路是村民最看重的两件事。看到村里的土地基本靠天收成,徐彬积极与“娘家”大连市委组织部沟通协调,申请帮扶资金,在村里修建了一口直径6米的大口井,使周围亩的土地即使干旱年份也能得到及时的浇灌,做到旱涝保收。
同时,徐彬还注意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普兰店区相关部门在村委会、刘屯、候屯建设3个总面积达到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广场,协调大连市专业艺术团体在村里开展公益性演出,为全村增加活力和人气;向市科协申请资金引进蓝莓新品种,用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鼓励和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
“我在徐大房村已工作两年多了,不仅仅是干活,对我来说更是一种人生的成长、历练和提高的经历。两年多来,我的血脉早已和村子融为一体。我相信,未来的徐大房村一定会越来越幸福!”展望未来,徐彬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