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背诵过的《桂林山水》原来和大连还有这样一段往事……如果砖瓦也有记忆,如果建筑也能发声的话,那么岭前一带那些高高低低的小巷里的老房子们,一定会汩汩地向每一位今天的过客复述——《桂林山水》作者陈淼如何又瘦又高;傅立鱼读秋楼外小院里会在什么时候传出阵阵笑声;梁漱溟与顾颉刚、与朱光潜的讨论是多么的密密匝匝;沈从文的笑容又有多么温和天真……岭前文化街和鸣鹤街,至今保留着两片完整的大连老街,在这里,你还能找到小时候大连街的感觉。除了著名的婉容楼,这里有王蒙写小说的房间,有《桂林山水》作者陈淼的旧居、“*的活化石”唐韵超旧居,还有徐海东楼、姊妹楼、读秋楼……以及大概半个中国的文化学术界大咖都来住过的连捷巷招待所。每当小巷里又迎来一日的夕阳,这些故事的光影就会再次被打到墙上……▼
看到陈淼的名字你可能陌生。但说起这段课文大家都会跟着小声背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只是不太有人知道这篇被背诵过无数遍的课文的作者,是一位大连作家。
年6月,一张从中国戏剧出版社外流的老信封解密了陈淼的旧居地。当时,陈淼住在楼下,戏剧家慕柯夫住在楼上,根据信封上写的地址共庆巷18-3号,我们历时四年终于找到了陈淼的旧居。
▽▽▽
年8月,时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的鲍昌与陈淼阔别23年之后,在大连重逢。
当时,陈淼住在鸣鹤街共庆巷。他在寓所里招待鲍昌,二人聊得不亦乐乎。那年,王蒙、刘心武来大连,也得到了陈淼的热情款待,陈淼还陪同他们到夏家河子洗海澡。
陈淼身高1.86米,给人的感觉非常健康。但令人意外的是,年10月18日,鲍昌接到了陈淼去世的噩耗。几天后,他又从陈淼的弟弟的手中拿到了陈淼的最后一篇文稿《死神叩门的时刻》。陈淼还著有散文集《早晨集》《春雨集》,中篇小说《劳动姻缘》,短篇集《炼钢工人》《红榜的故事》,话剧剧本《红旗歌》(合作)等。但人们最难忘的记忆还是《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至今仍收录在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本。
傅立鱼是最早在辽宁报刊上登载介绍马列主义文章的人,也是东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他创办了大连第一个青年爱国进步团体——大连中华青年会;他还是大连现代体育尤其是足球运动的奠基人……
根据一位收藏家收藏的日本租借时期的大连建筑档案记载。傅立鱼旧居地址为:岭前屯第3区号,现为文化街65号。从图纸看,这是一栋标准的欧式别墅,共五室三厅带地下室。这栋别墅傅立鱼命名为“读秋楼”。
▽▽▽
每到春暖花开之际,傅立鱼都会邀请好友金子雪斋到自己的家中小坐。“读秋楼”依山而建,可以眺望到远处的大海。时间久了,金子雪斋也爱来这里消磨时光。
金子雪斋执礼甚恭,每次来都要拜望傅立鱼的母亲。每次相聚总是拥着很多人,他们就着院中的瓜棚,一边闻着槐树花香,一边吃着好吃的水果,其乐融融。金子雪斋爱下围棋,傅立鱼便在院中摆下棋盘。
这栋读秋楼里,还来过胡适、*炎培、吴宓等众多历史名流。
连捷巷中红松岭招待所即昔年的连捷巷招待所,模样变化了,凝固的墨香中仍闪烁着模糊的碎影流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连既是国内少有的洋风城市,亦是数一数二的旅游胜地,许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其中便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美誉的梁漱溟。▽▽▽年,梁漱溟七十岁,7月31日,*协安排他到大连学习休养。与他同行的还有史学家顾颉刚、教育家李蒸、跟随孙中山参与国民革命的安若定、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宣布起义的国民*驻外大使涂允檀(原驻缅甸大使)等。当日,梁漱溟等从北京出发,赴天津乘坐“民主十一号”轮跨海东渡。第二天中午2时抵达大连港。大连市*府特地派时任市委秘书长张滔、市*协秘书刘衡、民进市委李颖生、南山招待所(今南山宾馆)所长林志新等到码头迎接。七十岁以下的都被安排到南山招待所,七十岁以上者安排住连捷巷,所以梁漱溟、顾颉刚皆闲赋于秀月街。刚刚下榻安定,遂有好友施今墨来拜访。施今墨既是*协委员,也是赫赫有名的老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异地叙旧,分外亲切,说着说着便忘记了时间,转眼便是夕阳暮晚,一天就这般过去了。梁先生在秀月街过得非常悠闲,每天除了习武练拳读报之外,便是阅读重抄《伍庸伯先生传略》等。不久,招待所又来了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的老师)、教育家董渭川、画家张曼筠(李公仆先生的夫人)等,甚是热闹。后来,朱光潜先生也从长春赶来。难得亲近,他便与梁漱溟先生共居一室,彻夜畅谈。日子优哉游哉,工作依然忙碌。先生们先后在南山招待所进行了六次学习。主人亦是尽地主之谊,怕先生们枯燥,先后安排他们参观游览了大连港、旅顺、棒棰岛、星海公园等。7月28日,梁先生一行又亲近了一番郊外的夏家河。他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曝于日光下,全身舒爽不冷不热。”最让梁先生难忘的却是大连图书馆。当时大连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要比北京图书馆多出许多。年,田汉先生便常来这里默读古籍善本。梁漱溟还偕手顾颉刚一起拜访了当时的书库,即今日的南山大庙。转眼即是离去之际,梁先生难舍滨城,虽然落雨飘飘,依然拖着朱光潜先生去拜别老虎滩。
沈从文曾经于年、年两度来连,旅居在秀月桥畔恬静的鸣鹤街。
▽▽▽
鸣鹤街一带是日本侵占时期的别墅区,倪嗣冲、张宗昌等很多下野*阀在此购置地产,这里还寓居着一些逃亡的官僚、地主资本家。解放后,农村分田地,城里分房子,这些精致的洋楼多被分给了市民。*府、部队也在其间设置了招待所。
年7月中旬,在历史博物馆的安排下,沈从文来连疗养一个月。
起初,沈从文认为大连不如青岛明朗开阔。不久,他便更正了自己的看法,感觉大连不仅时尚大气,更兼具青岛的精致:"半月来市面各处走了好几圈,才觉得地方之大,比青岛大得多,也整齐。特别是平地建筑,有旧俄的,有日本时代的,房屋四周多留下好些空地,整整齐齐,树大而高,绿荫广被,房顶尖尖的上耸,窗户狭长秀挺,有许多街都比青岛讲究,马路也极宽敞整洁……"
▽▽▽
沈从文对环境尤为满意:"我们三楼还有个屋顶平台,早晚眺望,才知道附近风景还是相当好。特别在*昏后,各个山头灯火如星,万点星子齐明时,远远近近似乎就有了一种仙气,十分柔和美丽……这时远处只有两种声音可闻:一是电车声音。大约可以有七八站之长,在下边山谷中移动,车到晚上已较空,音响因之也格外大;另外则附近住宅,都是小孩子叫嚷嬉笑声音,也是别处少有的。
附近房子也多样讲究,远望也全是好房子,比青岛福山路的房子小些,可是密集如糕点。屋房之外全是绿色。如照相,在平台上早晚都必然可以取得极好效果,因为早上照例远近笼在薄薄烟雾中,房子隐在烟气徐徐流动中隐显不定,随意喀嚓一声都可得到满意成绩……房子似乎有些可惜。因为新中国的城市建筑、树木——要达到这个水平,恐再过半个世纪也不容易!"
老电车是大连一道移动的风景线,沈从文自然坐过。当时,1元买25张票,一张票可以通行全程,而美丽的老虎滩距离他的住处仅有三站。沈从文再来鸣鹤街时,恰逢雨季,窗外皆是绿色,于是,他便在幽静的雨天审校《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书稿。
住得久了,沈从文对大连的印象越来越直观。滨城人爱美敢穿是有着传统的,这点令沈从文特别羡慕:"许多在街上摆地摊的人也衣冠整齐。合作社卖吃食的人照例还穿上白衣。至于大百货公司中守柜台的女子,则很多应说是打扮得‘娇滴滴’了。即上海也少有。大约是气候好,不上灰,不上衣有关系。"
▽▽▽
小巷安静,但并不寂寞,因为积累了太丰富的回忆,因为那么多大家把他们最美好的心情留在了这里,所以那股安静而欢畅的气场一直都还在。
更何况,今天的大连人越来越喜欢追随这份文脉。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每隔一段时间,大连文化研学团队都会来到这条街上寻访,孩子们会在这里朗声读诵“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
▽▽▽
而咖啡馆也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进驻,它们的设计风格都极其克制,与这条街上的旧风情毫无违和,不留意你甚至都会错过它们。
在这里,老时光和新生态就好像一只手轻轻搭上了另外一只,那样安静,那样随和。
▽▽▽
文脉的续接,
并不一定都要轰轰烈烈,
其实这样丝丝缕缕的绵延,
更好。
来源:今页大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