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
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家门口
加入到抗击疫情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不同年龄的志愿者走出小家守护大家
用“家”的力量筑起抗疫城墙
“爱家”的信念
成为了志愿者们
无私奉献传递温暖的坚强后盾
也成为了大家
勠力同心昼夜奋战的不竭动力
家人齐心共上阵,绘就抗疫“全家福”
张广春一家是甘井子区椒金山街道金华社区
金山花园小区的居民
父母是大连公交系统员工
孩子是一名中学生
张广春主动请缨,成为金华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他协助社区搬运物资、维持核酸采样现场秩序,常常是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
在他的影响下,妻子李森也来到社区协助拨打流调电话,细致询问重点人员的轨迹行程,每天都坚持到深夜,这几天眼睛一直都是红的;
女儿张华倩也报名成为小志愿者,一有时间就穿上红马甲、拿着喇叭化身防疫小小宣传员,将疫情防控政策传播到小区每一个角落,她说:“以前看到‘大白’总是非常敬佩,现在很荣幸我也化身‘大白’,守护我的家园。”
甘井子区周水子街道万科社区工作者姚芳
在抗疫一线忙得晨昏不分
但她说自己忙得安心
“
丈夫是我坚强后盾,
也是逆行战友。
”
从年开始,只要她接到单位通知,丈夫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幼女和老人等全部家务。3年时间,他学会了给家人做饭,女儿从幼儿园升到小学都是爸爸陪伴和辅导。难得有机会通电话时,丈夫总鼓励她说:“老婆,我做志愿者虽然很苦很累,也会遇到不理解的居民,但咱是共产党员呀。你是社区工作者,我做志愿者,见不到面也感觉跟你一起在‘战疫’。”
清晨5时,王欣匆匆走出家门
此时儿子还在睡梦中
5时30分
她准时出现在小区岗位上
值守第一班岗,王欣在社区报到时便主动申请了这项工作。在十余公里外,王欣的丈夫正下沉在沙河口区黑石礁街道由家社区防疫一线。一家三口虽在同一城市,却无法团聚,9岁的儿子已习惯这种生活,他在作文中写着:
我们都要遵守防疫要求,
早日战胜疫情,
这样爸爸妈妈就能早点回家陪我了。
王欣和丈夫都是公务人员,疫情发生时,王欣带着孩子来高新区看望老人,丈夫则留守家中,一家人被分隔在不同区域。夫妻两人并未抱怨,均第一时间向所在社区报到。高新区七贤岭街道科海社区书记陈黎明对王欣印象深刻,“她上岗第一天就服务了十多个小时,协助社区、物业发放了近千张通行证”。陈黎明说,王欣主动申请值守第一班岗,需要很早出门,夫妻俩共同坚守防疫一线,令人感动。“这三年都习惯了,尤其是我爱人,常常值守大连火车站等防疫重点岗位,每次出现疫情,他基本都不回家。”王欣说,两人的工作得到了家人支持,只是觉得亏欠了儿子。看到儿子的文字,王欣心里酸酸的,但面对突发疫情,她依然选择坚守一线,为孩子、为家人、为市民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七年岁月志愿未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从一叠密封袋中快速抽出一个并打开
再将检测卡、样本处理液和棉签
分别挑拣出一份装入其中
最后封口
完成一套抗原检测包的装配
这一系列动作顺畅地进行下来
大约只用时5秒钟
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阳光花园一期
志愿者支援抗疫一线工作
麻利的动作、熟练的流程,正在执行这些动作的,是一支由21名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其中党员11人,最长者已有74岁。
据了解,他们均来自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阳光花园一期,9月1日至2日共协助社区拆分抗原检测相关物资近十万个,最终打包分装成三万余套抗原检测包。
60岁的带头人宋波告诉记者,她和这些“老伙计们”自年起就开始参与志愿活动,近七年的磨合让他们愈发默契变成了一家人,也成为一支“召之即来、来就能干”的老年志愿队。阳光花园一期共有户居民,这21名志愿者担负起了守护小区居民安全的职责。坚守卡口、维持秩序、解答疑问疏导情绪、清洁楼道卫生,早晨5点出门、晚上12点回家,相互照应替换着吃饭,社区有需要第一时间响应支援……近两周来,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回馈,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
“这些老同志
从未请假缺席过,
小区居民也都给予
我们最大程度地支持理解。”
宋波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但长时间做好事很难,很幸运有这样一群齐心协力共同奋战的“家人”,相信一切都能很快好起来。
连日来,老虎滩街道工作人员不断接到居民踊跃报名志愿者的电话和信息,截至目前共临时招募志愿者人。这些志愿者与街道原有的名志愿者,以及名下沉的机关干部,组成人志愿者团队奋战在一线抗疫工作中。
“最佳拍档”最美风景,爱心奉献无关年龄
东园的居民请注意!请大家带着辽事通健康码到东园防疫站门口进行核酸采样!
请大家排好队,保持一米距离……
西岗区香炉礁街道金海社区
志愿姐妹花描绘别样“夕阳红”
连日来,这暖心又熟悉的声音回响在西岗区香炉礁街道金海社区,声音来自“志愿姐妹花”陈书香和王玉红。面对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这两位老大姐又拿起大喇叭,穿梭在金海东园楼院的每一个角落。陈书香和王玉红都是楼长,也是老党员。二人退休不退岗,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守护社区大家园,居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们是最美“志愿姐妹花”。8月29日,当西岗区妇联积极动员号召辖区内广大妇女齐心战“疫”时,这对“志愿姐妹花”便立即行动投身一线,负责宣传疫情防控政策、解答群众困惑。她们的温言细语、耐心态度、细致解说让居民倍感安心。作为楼长,她们还要负责综合调配、核酸采样点志愿者分配以及协同下沉干部一起做好小区居民出入管控等工作,每天奔波忙碌到深夜。在这对“志愿姐妹花”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加入到抗疫一线中来。
沙河口区李家街道福园社区
祖孙齐上阵志愿服务我能行
作为一名楼长,我自愿加入防疫队伍,保一方平安!
67岁的张淑玲是沙河口区李家街道福园社区的一名楼长,长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始终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日前听闻社区防疫一线人员不足,她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在防疫工作中,她每天和社区工作者一起上下班,不畏天气炎热、不怕辛苦劳累,一站就是一天。
当让她回家休息时,她却说:
“没事,我能行。
这点活不叫活,
能帮社区分担一点算一点。”
张淑玲的孙子毕程程是个“零零后”,已经报名参军,现在等待体检。他在张淑玲的带动下积极走出家门,为社区防疫工作献一份力。社区的姐姐、阿姨都亲切地称他“程程”,程程不但参与扫码工作,还主动到检测现场维持秩序、消毒、收拾垃圾。“程程,快去阴凉地方歇一会”“程程,快去喝口水”,面对关心他总是很“倔强”,说“我不累”。这对祖孙成了防疫战场上一道亮丽风景线。
手语技能为抗疫加分沟通交流解决难题
9月3日上午
沙河口区马栏街道兰溪文苑小区核酸采样点
来了两位特殊居民
他们由于语言交流障碍
需要社区工作者帮忙解决却不知怎么沟通
,时长00:21
在此服务的文苑社区工作者吴畅正好懂手语。通过手语交流,吴畅了解到,两位居民早上手机显示社区来电,但却不明确原因。吴畅回拨电话沟通后,通过手语向两人解释:因为他们在之前的核酸采样过程中未成功扫码,需要到采样点补采。顺利解决问题后,夫妇两人离开时不约而同地向吴畅竖起大拇指。
老骥伏枥抗疫忙,银发生辉正青春
坨山社区宋晓倩辅助医护人员做核酸(右)
55岁的宋晓倩是普兰店区太平街道坨山社区的一位委长,这几天几乎每天清晨五点便会到社区集合,为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准备。白天她当引导员,领着“大白”到负责的小区做入户核酸采样。在大家核酸采样回家休息时,她还要认真核对做核酸采样的人员名单,对没有参加核酸采样的人员进行电话通知,坚决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从来没听到她一句抱怨,“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宋晓倩说。在她的影响下,赋闲在家的老伴宋广潮也投身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
南苑社区委长张乙玲在维持核酸采样点秩序
在普兰店区太平街道南苑社区还有一位这样特殊的“大家长”,76岁的张乙玲,本该安享晚年的年龄,因为放不下这户“亲人”,委长一干就是20多年,“作为社区的一份子,专业的事情我做不了,但最起码可以帮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张乙玲这样说道。最近几天的核酸采样中,她都早早到岗,为“大白”们做一些准备工作。核酸采样开始,就穿上防护衣维持秩序,一站就是一整天,完全看不出她已经76岁了。
60后的梁淑文和杨晓丽是普兰店区太平街道海新社区海湾新城六期的委长,工作起来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原来她们是有4名委长的,一个坐月子,另一位生病卧床,所以她俩相当于承担着原本四个人的工作量,包括上门做核酸采样,半夜封门,太辛苦啦。”社区书记介绍起梁淑文和杨晓丽都是赞不绝口。梁淑文的爱人看到这种情况也是全力支持她的工作,每当晚上出去的时候一定要陪着去,很多时候协助她做完工作,一起深夜回家。
志愿者刘兆满
刘兆满今年67岁,每次瓦房店市组织核酸采样时,他都风雨无阻准时到社区报名成为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现场秩序维护工作。每天早上七点,老人便匆匆赶到李屯核酸采样点,迅速戴上口罩、穿上红色马甲,随即投入到忙碌的工作当中。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三点,他一直没有停下休息过。在刘兆满的带动下,另外多个年近七旬的老伙伴也加入志愿者队伍,和刘兆满一起投入核酸采样工作中。
最美妈妈藏起柔软主动请缨抗疫一线
她们之中
有的人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
留给家人照顾
有的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
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当中
人员排查、入户封控、核酸采样…
正在哺乳期的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李家村
网格员杨慧超毅然走上抗疫前线
村里人手本就不多,防疫更缺不得人!我现在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冲锋在前的党员,而后才是一名哺乳期妈妈。
为了防疫工作的需要,本是家住大连市内的杨慧超把9个月的女儿带到了旅顺口区长城街道李家村与孩子外婆住在一起,刚结束产假不久的她则毅然走上抗疫前线。
穿过防护服的人都知道,穿上了防护服行动有多不便,32岁的杨慧超克服涨乳疼痛等哺乳期种种不适,每天帮她负责的网格户、人口人完成人员排查、入户封控、核酸采样、健康监测、物资保障等工作。
一天下来,她的防护服里满是汗水和奶渍,然而面对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量,她没有喊过苦,叫过累;面对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她总是笑着说“你们放心工作吧,我没事的!”每天结束工作后,杨慧超一刻不敢停歇地赶回家给女儿喂奶。
自8月27日以来,白天的工作加上晚上隔段时间就要给孩子喂奶,杨慧超平均每天只能睡四个多小时,但个人的信念和身边人的支持给了杨慧超坚持下去信心和力量:“虽然我的小家需要我,但是为了更多的人,我尽自己所能投身到抗疫工作中。”
连日来
庄河市昌盛街道疫情防控一线
活跃着一对“母子兵”
母亲杨晓梅、儿子王杨
年8月28日晚上7时许
杨晓梅在社区核酸采样现场值班
“在8月28号临时核酸大筛查中,杨晓梅踊跃参与,从下午2点钟持续工作到晚上8点多钟,直到她儿子和其他志愿者来接替时,她才回家。”早在去年庄河疫情发生时,现年55岁的杨晓梅就放下家里的沙发生意和儿子王杨一起当上了抗疫志愿者,今年5月她又主动请缨,成为一名核酸采样扫码员。每次进行核酸采样时,杨晓梅总是提前到达现场,从早上6时一直忙到10时多结束。在采样现场,她对每位居民都笑脸相迎,有的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耐心指导,对身体行动不便人员,她主动上前扫码,并搀扶到医务人员身边进行采样。在抗击去年疫情的时候,王杨驻扎在将军湖社区参与登门核酸采样工作,30来天没回家,之后,他一直和母亲一道坚守社区防疫一线。“为居民服务,虽然累但是不觉得多辛苦。”面对大家的夸赞,杨晓梅说,“疫情当前,防控是第一位的大事,我心甘情愿扔下家里生意来支持防疫工作。”
来源:陶仪宁李华刘冬雪肖超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湘竹董升张建杜杨楠石家家刘福国祝福徐举
编辑:幽幽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