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刚开始,新冠疫情再次袭击呼和浩特。面对新冠疫情,记者见到的每一个呼和浩特人都显得格外淡定从容。而这份从容淡定的背后,则是那些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平凡人,筑成了一道又一道无形的“防火墙”,这些默默奉献的平凡人身上都闪耀着英雄的光芒。
大爱·两年6次“出征”
“当抢救病人的时候,我们其实忘了自己穿着防护服,等到整个抢救过程结束以后,感觉浑身都湿透了,才想起这是一个传染病病房。”几天前,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顼雪莲对记者说。
从武汉到呼和浩特,顼雪莲两年多来已经6次“出征”。她是第一批援鄂的医疗队员,第二次是满洲里,第三次是海拉尔,第四次是额济纳旗,从额济纳旗回来以后,在隔离期间接到了满洲里突然疫情爆发的消息,又跟着医疗队到达了满洲里,第六次是在呼和浩特。
与普通病区不同,重症监护室+新冠患者,意味着重症医学科护士需要在病房内长期停留。因为患者是趴着进行治疗,顼雪莲等护理人员就要蹲在床下喂患者食物。顼雪莲说,最开心的就是看着患者一点点好转,康复出院。
无私·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面对呼和浩特严峻的疫情形势,正放假在家的大学生白荟琳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
白荟琳是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护理专业级八班的学生。2月22日一大早,她来到玉泉区城市桂冠小区的集合地点穿好防护服,开始维持排队秩序,提醒大家戴好口罩。后来,她被调到帐篷里录入信息。白荟琳说:“帐篷里并不暖和,我的手脚很快就冻麻了。一位接一位的居民前来,我必须仔细记录他们每个人的信息,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一线,白荟琳只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据报道,呼和浩特共招募各级各类志愿者5.2万余名,组成志愿服务小分队,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志愿者白荟琳(左)录入居民身份信息。
贴心·有一种守护叫网格员
前些天,王大爷和老伴儿从北京市丰台区回到位于呼和浩特的地矿金岸小区后,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王大爷老两口回到小区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由于家里根本没有储备蔬菜,可把老两口急坏了。
格格是赛罕区科尔沁路街道办事处的一名网格员,她负责的片区是地矿金岸小区。了解情况后,格格很快就把茄子、西红柿、豆角、白菜等送到了王大爷家。王大爷要给买菜钱,格格却说啥也不要,并告知有啥困难就给她打电话。深受感动的王大爷给北方新报打来电话说,一定要宣传表扬一下这位网格员。当记者打通格格的电话时,格格说她正在抗疫一线实在没时间接受采访,而且给居民买菜这些事原本就是她应该做的。
据报道,当前,呼和浩特有余名网格员服从街区安排,扎实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保障后勤服务24小时不停歇
丁艳飞是回民区发改委副主任,也是回民区疫情防控物资保障组副组长。2月16日,丁艳飞带领物资保障工作组成员进入库房后立即开始清点物资,发放工作一直持续到17日3时左右。这一天,共计配发检测物资93.75万件,冰柜个,口罩、防护服、隔离面罩眼罩、医用手套、隔离鞋套等防护物资33.12万件(套),帐篷、棉被、棉大衣、折叠床、电暖气等救灾应急物资件(套),以及消*液、酒精、喷雾器、垃圾袋、紫外线消*灯车等大量消杀物资。
自2月16日至今,丁艳飞率领保障组成员每天发放物资,24小时不停歇。他们吃住在库房里,截至记者采访时还一直没有回过家。
丁艳飞(右)在搬运物资。
值守不分昼夜的工作模式
范大鹏是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乌兰察布东路派出所副所长。该所辖区长乐宫购物商场、巨华朗域小区等地相继出现确诊患者之后,范大鹏开启了不分昼夜的工作模式。
家在外地的李先生因工作需要在巨华朗域小区临时租房住,在本地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可以依靠,得知自己需要居家隔离后,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拨通了范大鹏的电话,范大鹏赶紧跑了好几家菜市场、超市,购买了蔬菜食品和生活用品给李先生送了过去。
2月18日,范大鹏被任命为赛罕区公安分局疫情防控临时*支部副书记,他和支部全体民警每天连轴转,身穿防护服,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据了解,自发现确诊病例起,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集结余名警力,24小时全天在岗,确保第一时间协助医务人员、街道、社区,维持核酸检测点位秩序,保障群众及医务人员安全,加强数据核对,加强重点防控,确保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有序开展。
范大鹏给居民送生活物品。